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对残疾儿童“同学环境”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10:38

  本文关键词:社会工作对残疾儿童“同学环境”介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融入 人文环境 同学环境 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


【摘要】:残疾人多被标上“二等公民”的标签,很多人用鄙视的眼光看待他们。而对于残疾人自身来说,也觉得不如正常人。这种来自外在的“排斥”与内在的“自卑”致使残疾人成为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然而,残疾人应该和其他人一样拥有平等参与公共事务和分享社会财富的权力。他们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来接纳他们,使他们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来。残疾儿童是这个边缘化群体的一部分,他们在求学过程中,不但受到身体残疾的折磨,还受到来自同辈群体的讥笑与嘲讽、歧视与排斥、冷漠与疏离,因此他们幼小的心理多了几分自卑,同学之间也变得陌生。这些都使他们的“同学环境”处于劣势,给他们的教育康复带来很大的压力;也给社会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用专业的方法来帮助残疾儿童提升他们的“同学环境”。一个良好的“同学环境”,不但可以使残疾儿童的“认同感”得到加强,而且也为他们以后融入社会生活铺平道路。本研究以X市的福利院残疾儿童和XX镇的寄宿学校的残疾儿童,以及他们所就读的学校的部分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观察和对个别残疾儿童的深度访谈,以及正常儿童对残疾儿童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残疾儿童在不同教育模式(“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下,所处的“同学环境”,并得出结论:1.普通学校中,正常儿童对残疾儿童持负面态度与行为,残疾儿童的“同学环境”不佳;男生对残疾儿童的排斥度高于女生;高年级的正常儿童对残疾儿童的排斥感强于低年级的。2.寄宿学校中,正常儿童对残疾儿童的态度和行为较好;残疾儿童之间的同学关系较为紧密,“同学环境”较好。3.总体上来说,残疾儿童的“同学环境”不良,需要改善和提高。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定的专业方法(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到残疾儿童的“同学环境”的改善中来。笔者分别从三个方面:1.正常儿童对残疾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面;2.残疾儿童的自身方面;3.正常儿童与残疾儿童的同学关系方面进行介入。通过建立“爱心”小组、“阳光”小组,和“手拉手”小组以及实施相应的小组活动计划,以求达到提升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目的。最后给出相关的建议。此研究将为研究残疾儿童身心健康提供依据;也为研究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做铺垫。
【关键词】:社会融入 人文环境 同学环境 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6;C913.6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23
  • 1.1 研究的背景10-11
  • 1.1.1 残疾人的现状仍是被边缘化的群体10
  • 1.1.2 残疾人的社会融入度还处于较低状况10
  • 1.1.3 残疾儿童的教育状况仍面临着挑战10-11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2.1 研究的目的11
  • 1.2.2 研究的意义11-12
  • 1.3 研究的理论依据12-13
  • 1.3.1 人本主义理论12-13
  • 1.3.2 社会排斥理论13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9
  • 1.4.1 国内研究现状13-16
  • 1.4.2 国外研究现状16-18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18-19
  • 1.5 概念的界定19-21
  • 1.5.1 残疾儿童教育模式19
  • 1.5.2 人文环境19-20
  • 1.5.3 同学环境20-21
  • 1.6 研究思路21
  • 1.7 研究方法21-22
  • 1.8 研究的创新点22-23
  • 第二章 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23-42
  •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23-24
  • 2.1.1 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23
  • 2.1.2 走访与发放问卷的对象情况23-24
  • 2.2 对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24-37
  • 2.2.1 学龄前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24-26
  • 2.2.2 普通小学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26-29
  • 2.2.3 残疾儿童“同学环境”问卷调查29-34
  • 2.2.4 寄宿学校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调查34-37
  • 2.3 调查的结果37-42
  • 2.3.1 普通学校正常儿童非常排斥残疾儿童37-39
  • 2.3.2 性别与排斥度的关系39
  • 2.3.3 年龄与排斥度的关系39
  • 2.3.4 寄宿学校中残疾儿童的“同学环境”较好39-42
  • 第三章 改善残疾儿童“同学环境”的社会工作途径42-56
  • 3.1 正常儿童负面态度行为的小组介入42-46
  • 3.1.1“爱心”小组活动计划表42-43
  • 3.1.2“爱心”小组成员的招募43
  • 3.1.3“爱心”小组活动计划的实施43-44
  • 3.1.4“爱心”小组活动评估44-45
  • 3.1.5 反馈45-46
  • 3.2 残疾儿童自卑心理的小组介入46-51
  • 3.2.1 歧视与排斥引起自卑46
  • 3.2.2 自卑心理不利于“同学环境”的改善46-47
  • 3.2.3“阳光”小组工作计划表47-48
  • 3.2.4“阳光”小组活动实施过程48-50
  • 3.2.5“阳光”小组活动总体评估50-51
  • 3.3 同学关系的小组介入51-56
  • 3.3.1 介入的目的51
  • 3.3.2“手拉手”小组工作的构思51
  • 3.3.3 小组活动计划书51-52
  • 3.3.4 活动实施52-53
  • 3.3.5 活动评估53-56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56-60
  • 4.1 小组工作的总结56-57
  • 4.2 反思57-60
  • 4.2.1 工作方法中的不足57
  • 4.2.2 研究的局限性57
  • 4.2.3 建议57-60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64-71
  • 致谢71-72
  • 作者简介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佳益;王雁;;21世纪以来我国随班就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关键词共词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5年20期

2 章程;董才生;;家庭需求视角下中国残疾儿童社会保障研究[J];河北学刊;2015年03期

3 石学云;;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J];教育研究;2015年04期

4 侯晶晶;;我国残疾儿童文化权利的社区实现之现状与影响因素[J];甘肃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5 潘跃林;李卫;;全纳教育理念下我国普通学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保障措施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4年03期

6 赵小红;;近25年中国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形式变迁——兼论随班就读政策的发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03期

7 潘泽泉;黄业茂;;残疾人家庭个案社会工作:基于优势视角的干预策略与本土化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8 蔡翮飞;;优势视角下高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许巧仙;;社会包容视角下残疾人社会融入的困境与出路[J];学海;2012年06期

10 许巧仙;毕素华;;从社会距离看听力残疾人社会融合——基于江苏省N市的实证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水;彭文华;;多途径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N];重庆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丽群;增权理论视角下智障人士康复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22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22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