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格局与人口格局时空耦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18:33

  本文关键词: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格局与人口格局时空耦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城市贫困 人口格局 时空耦合 西安


【摘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范围内变革的深入,多数城市中出现了一个以下岗、失业和在岗低收入人口为主的贫困群体,学界称之为新城市贫困。这些贫困集聚区的出现不仅影响这些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形成潜在威胁。所以自其形成就引起的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西部地区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不多。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2013年人口达到858.81万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城市贫困问题也随之凸显。对其贫困分布演化规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更科学合理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而且对其他城市特别是西部地区城市贫困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人口格局和贫困格局耦合角度对西安市的贫困区位化规律和原因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人口格局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特点,其次对不同的人口属性和贫困分布区进行叠加分析,最后建立人口系统和贫困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对两个系统进行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度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人口格局变化特征:人口数量空间分布高值区由内城区和主城区向近郊区西部和南部以及远郊区东部转移。人口密度高值区从1990年的内城区和主城区转向近郊区的北部、西部和南部方向,到2000年沿绕城高速一线扩散,并主要在近郊区南部集中。2010年内城区人口密度进一步下降。 性别结构方面来看,性别比偏高的地区1990年在主城区与近郊区呈放射状分布,2000年集中于近郊区东南和北部。2010年沿环状分布于绕城高速一带。 在年龄结构方面,适龄人口比重大的区域向城市外围扩散。2000年主要在主城区和近郊区之间分布,2010年从近郊区向绕城高速周边集中,远郊区也有一些街办如狄寨和草滩。老年人口向内城区收缩,主要分布在内城区和主城区。 教育结构方面来看,各街办教育水平普遍上升。高等教育比重在10%以下的街办由1990年的36个下降到2000年的17个,2010年只剩新筑和新合两个街办。高等教育比重在30%以上的由1990年的5个街办,到2000年增加为8个,2010年增加到24个。 2耦合关联度分析:人口要素对贫困水平的耦合关联度总体是比较高的。从时间方面看,1990年耦合关联度最高的是性别比和年龄在14岁以下人口,最低的是高等教育人口比例和大专以上文化人口。2000年耦合关联度最高的是适龄劳动人口比和性别比,耦合关联度排名最后两位是教育水平中的高中和大专文化以上人口。2010年耦合关联度最高的是性别比和教育结构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最低的是大专文化以上人口和高等教育比例。年龄结构方面,1990年老年人口的耦合关联度小于少儿人口的耦合关联度,2000年则相反。2010年二者之间的耦合关联度非常接近,说明人口老龄化对贫困水平的影响逐渐增大。人口总数对贫困水平的耦合关联度基本变化不大,表明贫困的分布发生较为普遍。从时间变化来看拥有更高文化程度的人口总是和贫困关联度最低,这也表明教育在贫困发生中的重要消除作用。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的耦合关联度来看,新城市贫困的发生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和转型特点,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对教育程度低的个体影响更大。 在贫困水平对人口要素的影响方面,1990贫困缺口和贫困线指数与人口要素间的耦合关联度小于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说明这个时期城市的贫富差距程度不大。2000年贫困线指数与人口系统的耦合关联度最高,其次是贫困发生率,最小的是贫困缺口,与1990年相比贫困线指数的耦合关联度增强。2010年对人口要素影响最大的是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说明社会贫富差距变大,贫困人口的数量增加,但贫困人口间的差异不大。 3耦合度分析:对1990年耦合度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耦合度区域呈不连续分布,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北部和远郊区东部。2000年高耦合度区域范围大部分位于近郊区西部和东部。2010年高耦合度街办数量减少,主要分布在近郊区东部。可以看出高耦合度地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边缘地区。 对耦合度的预测分析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耦合度街办数量减少,并且多数从磨合耦合向协调耦合转变。表明如果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会对贫困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但是对高耦合区域需要高度重视,因为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些区域很有可能形成新的贫困聚集区。
【关键词】:新城市贫困 人口格局 时空耦合 西安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2.8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文献综述13-18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3-15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5-18
  • 1.3 研究内容18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8-19
  • 1.4.1 研究方法18-19
  • 1.4.2 数据来源19
  • 1.5 创新之处19-21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21-25
  • 2.1 城市贫困的经济学理论21-22
  • 2.1.1 古典经济学的解释21
  • 2.1.2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解释21-22
  • 2.2 马克思主义的贫困理论22
  • 2.3 贫困文化理论22-23
  • 2.4 空间生产理论23
  • 2.5 耦合相关理论23-25
  • 第3章 西安市人口格局及时空分布25-47
  • 3.1 研究范围25-27
  • 3.2 人口格局27-47
  • 3.2.1 人口分布27-32
  • 3.2.2 性别结构32-35
  • 3.2.3 年龄结构35-42
  • 3.2.4 受教育程度42-47
  • 第4章 西安市贫困区与人口格局的时空耦合47-71
  • 4.1 贫困指标计算47-48
  • 4.1.1 贫困指标47-48
  • 4.2 贫困区和人口格局空间叠加48-57
  • 4.2.1 人口视觉信息叠加48-50
  • 4.2.2 性别比视觉信息叠加50-52
  • 4.2.3 年龄视觉信息叠加52-56
  • 4.2.4 教育程度视觉信息叠加56-57
  • 4.3 人口格局与贫困区耦合分析57-67
  • 4.3.1 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57-60
  • 4.3.2 耦合关联度分析60-64
  • 4.3.3 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64-67
  • 4.4 西安新城市贫困区的发展趋势67-71
  • 4.4.1 GM(1,1)预测模型的一般过程68-69
  • 4.4.2 预测耦合度分析69-71
  • 第5章 西安市新城市贫困耦合机制分析71-75
  • 5.1 耦合原因分析71-72
  • 5.1.1 历史原因71
  • 5.1.2 经济原因71-72
  • 5.2 对策72-75
  • 5.2.1 关注空间公平72
  • 5.2.2 资源合理配置72-75
  • 第6章 结论与总结75-79
  • 6.1 主要结论75-77
  • 6.1.1 人口格局空间变化75
  • 6.1.2 耦合关联度分析75-77
  • 6.1.3 耦合度分析77
  • 6.2 讨论77-79
  • 参考文献79-83
  • 致谢83-85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高攀;;城市“贫困聚居”现象分析及其对策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2 陈涌;城市贫困区位化趋势及其影响[J];城市问题;2000年06期

3 曹扶生;武前波;;国外城市反贫困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8年10期

4 李晓红;;城市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分析——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0年04期

5 郑仕华;;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旅游业影响因子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2年04期

6 吴启焰;域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3期

7 刘海泳,顾朝林;北京流动人口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J];地理科学;1999年06期

8 陈果,顾朝林,吴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9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10 袁媛;吴缚龙;许学强;;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和剥夺的空间模式[J];地理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顺利;空间视野下的中国城市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32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232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1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