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公众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江苏省公众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江苏公众群体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
【摘要】: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仅仅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所能实现的。因此,在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心理学的研究一直集中于对于问题的研究,不管是早期的对于行为、潜意识的研究,还是后期的对于人们的认知的研究,都是针对问题,用于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所面对的各种各样的情景。殊不知,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生活的一方面,心理学不应只局限在这一狭隘的问题中,应不断扩大研究范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与技巧。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主观幸福感既是它研究的立足点,更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公众群体主观幸福感均分处于中上等水平,无论是一般群体还是大学生群体均处于前列,主观幸福感较为理想。(2)江苏省一般群体主观幸福感与大学生群体之间差异显著。(3)对江苏省一般群体而言(六大群体),各人口学变量(职业、年代、家庭关系等)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影响,其中农民群体主观幸福感得分最高,而教师群体主观幸福感得分最低。对未来预期乐观的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对未来预期非乐观的群体。(4)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总体较为理想,各人口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性均分高于男性均分;学科、年纪、恋爱关系等均不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变化。而主观幸福感在家庭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关系融洽的群体得分高于家庭关系一般的群体。(5)江苏省公众群体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之间两两存在相关。但主观幸福感中的对健康的担心这一维度与心理幸福感不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幸福感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6)经结构方程验证,幸福感由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三者构成。且三者之间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三者构成的理论模型为解释幸福感的最佳模型。
【关键词】:江苏公众群体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研究综述10-19
- 1.1 幸福感的概述10-13
- 1.1.1 幸福感的理论10-11
- 1.1.2 幸福感的定义11
- 1.1.3 幸福感的研究11
- 1.1.4 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1-12
- 1.1.5 幸福感的结构12-13
- 1.2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13-15
- 1.2.1 主观幸福感的含义13
- 1.2.2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13-15
- 1.2.3 主观幸福感维度15
- 1.3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况15-18
- 1.3.1 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16-17
- 1.3.2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17-18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18
- 1.4.1 研究目的18
- 1.4.2 研究意义18
- 1.5 预期结果18
-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18-19
- 第二章 研究方法19-21
- 2.1 研究对象19
- 2.2 研究工具19
- 2.2.1 总体幸福感量表19
- 2.2.2 心理幸福感量表19
- 2.2.3 社会幸福感调查问卷19
- 2.2.4 自行编制的人口学量表19
- 2.3 研究程序19-20
- 2.4 数据分析20-21
- 第三章 研究结果21-36
- 3.1 江苏省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研究21-22
- 3.2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结构模型分析22-25
- 3.3 江苏省公众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差异(不含大学生)25-30
- 3.3.1 主观幸福感在地区上的差异25-26
- 3.3.2 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群体上的差异26
- 3.3.3 主观幸福感在户口上性质上的差异26-27
- 3.3.4 主观幸福感在收入水平上的差异27
- 3.3.5 主观幸福感在教育程度上的差异27-28
- 3.3.6 主观幸福感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28
- 3.3.7 主观幸福感在家庭关系上的差异28-29
- 3.3.8 主观幸福感在对自己未来的预期的差异29
- 3.3.9 主观幸福感在其他因素上的差异29-30
- 3.4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30-34
- 3.4.1 江苏省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地区上的差异30-31
- 3.4.2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上的差异31
- 3.4.3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差异31
- 3.4.4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学科上的差异31-32
- 3.4.5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户口上的差异32
- 3.4.6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32
- 3.4.7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家庭关系上的差异32-33
- 3.4.8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恋爱情况上的差异33
- 3.4.9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对未来预期上的差异33-34
- 3.4.10 江苏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其他因素上的差异34
- 3.5 江苏公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相关34-36
- 3.5.1 江苏公众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34
- 3.5.2 江苏公众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相关34-35
- 3.5.3 江苏公众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相关35-36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36-44
- 4.1 江苏省公众主观幸福感的状况36
- 4.2 各人口学变量对江苏普通公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6-38
- 4.2.1 江苏省普通公众地区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6-37
- 4.2.2 江苏省普通公众职业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7
- 4.2.3 江苏省普通公众户口性质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7
- 4.2.4 江苏省普通公众月收入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7-38
- 4.2.5 江苏省普通公众教育程度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8
- 4.2.6 江苏省普通公众家庭关系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8
- 4.2.7 江苏省普通公众未来的预期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8
- 4.2.8 江苏省普通公众其他因素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8
- 4.3 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38-40
- 4.3.1 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不同地区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8-39
- 4.3.2 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不同性别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9
- 4.3.3 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不同学科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9
- 4.3.4 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不同户口、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9-40
- 4.3.5 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不同家庭关系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40
- 4.3.6 江苏省大学生群体不同地区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40
- 4.3.7 江苏省大学生群体其他因素上的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40
- 4.4 江苏公众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相关研究40-41
- 4.5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41
- 4.6 关于提高江苏省公众幸福感水平及心理健康的建议41-42
- 4.6.1 政府方面41-42
- 4.6.2 江苏省公众方面42
- 4.6.3 社会方面42
- 4.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42-44
- 4.7.1 研究创新42-43
- 4.7.2 研究不足43-44
- 第五章 结论44-45
- 致谢45-46
- 参考文献46-49
- 附录49-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全友;;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须提高教师工作心理幸福感[J];党史博采(理论);2007年06期
2 段健芝;李晓东;;身体活动对心理幸福感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3 何玉梅;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研究概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01期
4 王欣;王宝状;张秀明;岳晓东;;河北、香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比较研究[J];职业时空;2008年08期
5 孙颖;胡美丽;;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动力机制[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4期
6 王秀希;王冰;秦仕彬;王雪;;工作支持与高校教师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张峰;;幸福的自我实现与超越——心理幸福感之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葛阔先;方平;乔云雁;;论心理幸福感研究对大学生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7期
9 王思思;;青少年网络心理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王奰;;幸福企业的三大支柱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J];企业文明;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淑莲;吴志平;吴振云;孙长华;张瑶;;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年龄差异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袁莉敏;;大学生乐观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宛燕;郑雪;;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李颖;张雯;于福洋;;小学教师心理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蒋索;杨晨虹;;大学生幸福感与感恩的特点及关系[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胡姗姗;;中学教师社会支持、工作绩效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严芳;佐斌;;不同录取批次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比较[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蒋索;蒋晓玮;;职业女性心理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胡姗姗;张大均;吴明霞;;中学教师心理幸福感的特点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张雯;郑猛;谢威士;;提供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关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薇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MBA客座教授、积极心理学专家;从幸福感到幸福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 翁乾明;雷锋的幸福[N];福建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卓;大学生自我构念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周淑慧;高中生心理幸福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会娜;大学生社会联结、自我分化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闵美玉;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胡玉松;企业员工幸福感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6 解琪;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对生活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凌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学习生活满意感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8 王芳芳;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9 曹彦;大学生基督教徒宗教信仰与幸福感的关系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沈静;江苏省公众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24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2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