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影响
【摘要】:休闲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满足生存需求后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是人类守护精神家园的阵地。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休闲方式变革的根本力量,科技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自由时间,也为人类带来了休闲和工作的分离,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真正的拥有了休闲,现代人类的休闲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促进作用,而且休闲这一旨在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活动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产生了同其价值相背离的负面效应,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影响是双重的。因此本文以“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影响”为题,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重点论述信息技术如何对休闲方式产生影响,并在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双重影响中选取负面效应加以详细论述,最后对如何克服这些负面效应——休闲方式如何回归提出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警示现代人警惕信息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选择休闲方式上应理性对待,防范信息技术对人类休闲主体性地位的控制,运用合理的休闲方式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本文的创作和撰写运用了三种研究方法,分别为: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引言作为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首先对选题依据进行概述,然后介绍研究意义和目的,接下来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对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难点问题进行讨论。首先在选题依据中明确休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存在重要意义,并且在研究意义和目的中对本文的现实、理论意义及目的分别介绍进行了具体讨论。在此基础上分别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点明国内休闲研究从介绍和引进西方休闲理论和方法开始,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过后国内休闲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相较于西方,国内现代意义上的休闲研究仍然是落后的,同时对国内休闲研究的相关学者及著作进行介绍,分析出我国休闲理论研究中缺乏从科技进步角度对休闲理论的系统研究,其中关于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影响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西方休闲理论较国内起步更早、研究更为系统全面,但是从科技进步角度对休闲理论的研究也存在不够深入、系统全面的缺点。本文内容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第1章——休闲理论概述。从休闲一词的起源(汉语词源,西方词源)展开讨论休闲理论,以此说明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休闲一词和休闲观念都是自古就有的,休闲一词并非现代人创造,而只是在现代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然后分别就现代休闲概念和内涵(从时间、活动、心理等角度论述)、现代休闲的基本特征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与休闲同工作和自由时间的关系,以此便于更好的理解休闲理论。希望通过本章基础理论知识的论述为后面两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讨论做理论铺垫。在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文章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影响)进行论述。在此之前,先行就休闲方式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论述,以休闲方式的含义、发展、类型以及我国休闲方式的发展作为第一节的主要内容,希望以此达到总括性了解休闲方式的目的,也希望能够将“传统休闲方式”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休闲方式”有所区分。在分析信息技术影响下的休闲方式时从微观出发,从两方面展开——“信息技术创造新的休闲方式”(如3D电影、虚拟旅游等)、“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休闲方式”(如数字图书馆、网上棋牌游戏等)。然后从宏观上对信息技术影响休闲方式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分别从“休闲主体”、“休闲客体”以及“休闲方式自身”三方面展开机制讨论,同时对影响的三层含义进一步论述以便深入理解影响机制。我们看待任何事情都应一分为二,信息技术对休闲方式的影响也不例外,我们在看到其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应警惕其负面效应,在收集到的资料中从促进作用方面谈其影响的比较多,因此本文选择较少研究的负面效应进行分析,并将负面效应归纳为“休闲方式出现同其价值相背离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休闲隔离状态的形成”、“精神生活危机”三方面。在归纳出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负面效应进行进一步思考。本文最终落脚于“休闲方式的回归”上,所谓“回归”是指休闲方式要从背离其原有价值的路径上回到正轨,以满足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人们在选择休闲方式时理性对待。文章最后一部分首先就休闲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进行论述,得出“休闲是人在满足基本生存目的后对自我价值追求的体现、休闲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观点,因此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休闲方式回归的基本原则。最后理论联系实际讨论休闲方式回归的三个具体做法——“主体认知错误的修正”、“自由时间的合理运用”、“休闲方式的重构”。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3.3;TP399-C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霓;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澳大利亚图书馆工作[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2 刘式辉,陈豪;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学习精神[J];人民教育;2000年08期
3 刘刚;从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谈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0年02期
4 李金昌;论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十大影响[J];中国统计;2000年12期
5 薛维明;面向新世纪 编好信息技术教材[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6期
6 冯沈萍;试析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实习归来话信息技术[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中小学必修信息技术[J];知识经济;2000年01期
9 李山;;怎样面对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J];教育仪器设备;2001年03期
10 丁宁;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服务业的发展[J];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邢程;李玉梅;邵伟;余敏;吴克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3 张明凯;;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4 张卓星;朴姬顺;;信息化环境下新型学与教方法的探析——信息技术型学与教的方式[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5 苏兴亚;;浅谈计算机的普及与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6 马跃文;;信息技术教学和与其他课程和谐整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7 郑迅;;用更广泛的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活动——以录制视频活动为例[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吴鹏飞;;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自己——浅析办好传统网络媒体亟需应对的问题[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年会网络时代文献信息的传统与现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3年
9 钟淑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琳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运用[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林卫民;学科与信息技术的交错[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赵凯;信息技术教学要率先实现整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3 宋树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大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王涛邋李建 彭利国;禹城利用信息技术巧降耗[N];德州日报;2007年
5 安康市第一小学 王家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N];安康日报;2007年
6 英山县杨柳湾镇东庄畈小学 陈更新;农村小学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N];黄冈日报;2008年
7 廊坊六小 刘永军;信息技术之教学浅谈[N];廊坊日报;2008年
8 大方县第二中学 刘海;浅析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N];毕节日报;2009年
9 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 戴爽;营造环境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N];通信产业报;2000年
10 九江外国语学校 李艳;信息技术与术科课程的整合[N];九江日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丽清;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潘勇;湖北省重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与教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春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江陆堂;基于信息技术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靳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析[D];天津大学;2007年
6 隋丹;《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方向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熊铁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间的协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蔡丽;新课改背景下西安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辉;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学习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振中;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64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64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