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邻里场所依赖的居民交往空间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1 03:33
本文关键词:商品房邻里场所依赖的居民交往空间特征研究
【摘要】:住房商品化后,邻里流动速度显著提高,居住空间分异明显,同时居民通勤时间、工作时间增加,压缩了邻里交往的意愿,使得邻里关系趋于松散。居住环境的改变特别是供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的不足,使得邻里交往情况进一步恶化,最终降低了居民对居住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居民的住房缺口日益减少,住房需求逐步向安全、情感和归属等更高层次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希望能探究邻里场所依赖的特征,进而探究对居住环境认同和依靠的需求特征。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对商品房邻里、场所依赖和交往空间特征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结合相关理论和文献,对影响商品房邻里场所依赖程度的交往空间特征变量进行了定义及定量化,并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算商品房邻里场所依赖指数。其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邻里场所依赖的交往空间特征分析方法。接着在提出模型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结合随机效用模型,构建变量的影响路径分析模型,并提出模型估计、检验和修正的方法,绘制最终的模型路径图。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随机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购买住房的居民,较低收入、越高受教育程度的居民,居住时间较长的居民具有更高的邻里场所依赖程度,交往的邻居人数越多,邻里交往的越频繁,邻里场所依赖程度越低。而邻里间交往的深度越深,居民的邻里场所依赖程度越高。同时住房建筑面积小、住房楼层数少、通勤时间短和公共空间水平高的物质环境下邻里场所依赖程度较高。在影响路径方面,受教育程度、交往深度、通勤时间和住房类型对邻里场所依赖程度具有直接影响效应,而居住时间和公共空间水平则是通过影响交往深度而间接地影响邻里场所依赖程度。同时受教育程度对邻里场所依赖程度影响效果程度最高,其次是住房类型和通勤时间,且两者的影响效果皆为负,接着是交往深度和公共空间水平,而居住时间的影响效果最弱。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结论,本文针对住宅产品设计、产品定位、居住区规划和管理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12.8
,
本文编号:11696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69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