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视阈下高学历“剩女”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视阈下高学历“剩女”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高学历“剩女” 原因 对策
【摘要】:高学历“剩女”困惑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在全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同时,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各学科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问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方法提出对策。本文认为,高学历“剩女”问题内在地包含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高学历“剩女”群体的问题,它需要我们研究高学历“剩女”群体的现状、形成原因和相应对策;另一个是由高学历“剩女”话题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剩女’群体是否是被话语构建?”、“‘剩女’话题是自觉讨论还是性别统治?”“这些话题给高学历‘剩女’带来哪些困惑?”等问题。本文将“高学历‘剩女’问题”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视阂之下,运用实证主义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具体包括数据分析法、访谈法、模型法对高学历“剩女”问题加以研究。因此,本文将遵循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按照1)文献梳理(第二章);2)概念界定(第二章);3)提出假设(第三章);4)数据描述(第三章);5)分析原因(第四章);6)提出对策(第五章)的演进逻辑对高学历“剩女”问题进行研究。从文章结构来说,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高学历“剩女”问题:绪论部分,用于说明本研究选题的由来、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一章,笔者对研究对象高学历“剩女”问题进行界定,这是一切数据研究的前提;第二章,笔者将运用数据对高学历“剩女”规模、当前社会婚配模式、女权主义倾向和婚姻家庭观四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第三章,笔者将从“高学历‘剩女’群体”和“高学历‘剩女’话题化”两个方向分析它们各自的形成的原因。第四章,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提出解决高学历“剩女”问题的对策。本文的结论是:经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高学历“剩女”群体确实存在,其与“高校扩招”、“婚配模式”与“高学历女性自身”等原因有关,但这一群体的困境被男权主义以媒体污名化的方式夸大了,“剩女”一词体现了男权主义的性别统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提出对策建议,我们应当抓住“对象”——高学历剩女、“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载体”——大众媒体三个关键点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来解决该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有三:一是视角创新。以社会学为视角研究现实问题或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对现实问题提出对策的研究较多,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视角研究现实问题在学界较为少见;二是观点创新,当前学界对高学历“剩女”问题的观点主要分为“存在论”和“媒体论”两种,且此二观点相左,结论也大相径庭。本文几乎囊括了当前学界对“剩女”问题的主要观点,研究结论表明“存在论”和“媒体论”并不矛盾,调和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理论张力;三是研究技术创新。CGSS2010是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于2014年12月发布,国内尚无人以CGSS2010数据对“剩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是第一例。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3.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杜莎;;“剩女”:也是一首时代曲[J];社会观察;2008年10期
2 葛苏;;剩女,,一个巴掌拍不响[J];社会观察;2008年10期
3 燕初;;弱势“剩女”群体[J];社会观察;2008年10期
4 于宁;;“剩女”现象的理性思考与感性解读[J];社会观察;2008年10期
5 田范江;;“剩男剩女”消失[J];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02期
6 魏彤儒;张刚;;中国现代社会“城市剩女”问题的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05期
7 管健;;“剩男剩女”:我剩故我在[J];人民论坛;2011年13期
8 ;中国剩女自杀比例高[J];决策与信息;2013年03期
9 ;韩国职场“剩女”跳槽受欢迎 “剩男”遭冷遇[J];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07期
10 王硕;;剩女啊 你长点心吧[J];科学新生活;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娟;;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剩女问题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刚;;所谓“剩女”[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3 陈亚亚;;剩女与贤妻[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4 张敬婕;;“剩女”的现实困境与成本考量[A];性与性别研究(第4辑)——年度性与性别事件评点(2008-2010)[C];2011年
5 洪香;;从丽莉·巴特和韩郁被“剩下”的命运探索“剩女”的婚恋困境——《欢乐之家》和《剩女单身日记》的比较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一虹;我们能否告别“剩女”时代[N];中国妇女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项丹平;“剩男剩女”:留神身心被“剩”伤[N];中国妇女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来莅 程霞 黄娴 实习生 庞远峰;调整心态,不当“剩男”“剩女”[N];北海日报;201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关于剩女的哲学问题[N];深圳特区报;2011年
5 袁鹏;征婚报道,不必为“剩女”注解[N];中国妇女报;2011年
6 张传香;观“剩女”题材电视剧有感[N];文艺报;2011年
7 张文凯;剩女和定投[N];中国证券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莫兰;到底谁在制造“剩女”舆论潮?[N];中国妇女报;2014年
9 周华 张莺;“剩男剩女”年关难过,年轻人也有年轻的苦恼[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不畏世俗观念,时髦“剩女”更不焦虑[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吉红;社会生态学视域下的剩女现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官慧东;态度资源适用中的“剩女”身份认同话语建构[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吴夏艳;存在与危机[D];南京大学;2015年
4 朱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视阈下高学历“剩女”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5 吕程;浅析中国大陆媒体中的“剩女”形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森;对当今中国“剩女”现象的伦理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蕊;当代高知“剩女”择偶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王抒;一个剩女的故事[D];安徽大学;2012年
9 王男;女性主义视角下“剩女”现象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10 范茜;性别视角下的“剩女”现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87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87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