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7 02:09
本文关键词:芦山地震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灾后儿童 社会工作介入 小组工作 制度性建设
【摘要】:中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灾难给人带来的不仅是亲人的丧失、物质的损失,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尚未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生命的危机以及目击家毁人亡所带来的情绪与压力,如果没有细致入微的抚慰和心理疏导,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心理困境,回归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对灾后儿童进行的危机干预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和急迫的。从历史经验来看,在灾后儿童救助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有效联结社会资源,帮助儿童解决心理情绪问题、恢复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生存发展能力。可以说,社会工作是灾后恢复重建中不可或缺的专业力量。但是,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不高,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国内社会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摸索阶段。社会工作介入地震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也没有足够的经验可循。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介入灾后儿童救助的模式、方法和内容,发现灾后儿童社会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研究过程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的查阅开展,而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参与芦山地震灾后儿童救援,针对灾区儿童社会工作的救助介入,调查和访谈获取研究资料。 笔者在对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芦山地震灾区几个月的实践工作,通过参与灾后儿童的救助服务、社区的走访调查,对于芦山地震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的介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首先,从灾后儿童面临的问题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长环境遭到破坏,如家庭、学校遭到损毁;心理障碍,如安全感缺失、情绪情感麻木、自杀倾向等;行为表现障碍,如交际困难、攻击行为、退化行为和对环境的适应障碍等。在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群体中,呈现不同的问题状态。其次,是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针对于介入的主要模式大致分为三种,,依托的主体有:政府部门、国内外高校和国内外民间服务组织;介入的方法主要有个案工作方法(从情绪干预、认知辅导、游戏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重建几个层面入手)、小组工作方法(包括同伴小组和家长与儿童小组)、社区工作方法;再者,是目前国内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介入中面临的几个问题。包括:社会认同缺乏、专业性不足、组织无序和制度支持缺乏;最后,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针对介入过程中面临的若干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性建设、设立相关管理服务机构和协调平台、加强相关制度性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文伟;;社会工作与灾害管理[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10年02期
2 王强;美国危机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谭祖雪;周炎炎;杨世箐;;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角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都江堰等5个极重灾区的调查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梁雪梅;刘可智;郭兰婷;李园;李西荣;黄明金;辛博;李元媛;;汶川大地震伤残住院儿童的个别心理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8年04期
5 李磊琼;;地震后儿童心理干预与转变过程探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6期
6 王荣;;震后儿童心理辅导[J];科技导报;2008年12期
7 柳拯;;对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几点思考[J];社会福利;2009年01期
8 张灏;;芦山地区震后初中生焦虑状态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年12期
9 朱希峰;;以“社区重建”为理念的灾后社会工作服务——“上海社工灾后重建服务团”在四川灾区[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8年11期
10 徐雯;;美国灾害应对及社会工作介入[J];社会工作(上半月);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1194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94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