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吉登斯的制度性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6 19:16

  本文关键词:吉登斯的制度性风险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制度主义 制度性风险 抽象体系 制度反思性


【摘要】:在晚期现代性中,由早期理性发展理念所制造的风险不断显现,风险渗透到整个社会中,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使社会整体陷入一种充满焦虑、不知所措的困境之中。因此,风险成为人们行为的主导逻辑,而这也预示着“风险社会”的到来。正因风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如此重要,它也成为社会理论界的重要研究对象,并形成了不同的风险理论,主要包括以吉登斯和贝克为代表的制度性风险理论、以道格拉斯、拉什为代表的风险文化理论、以卢曼为代表的风险系统理论以及以福柯的规训理论为基础的风险治理性理论。在这四种风险理论中,吉登斯对风险的制度性分析是最为深刻,也是最权威的,而这一点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由一系列制度支撑和维系的,是一种制度现代性。进而,他主张现代风险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制度性风险。而抽象体系作为现代制度的内核,则成为吉登斯分析现代风险的关键概念。吉登斯对现代性后果的分析,是以其结构化理论为基础展开的,正是他坚实的理论大厦,使其对风险的分析更深刻。因此,本文立足于制度主义范式,以结构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吉登斯的制度性风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准确理解吉登斯的制度性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挖掘对我国应对风险的有益启示。首先,从制度视角对吉登斯的风险研究进行了总体分析,包括其对制度性风险研究的时代条件、对制度主义范式的解读以及对风险的透视。其次,从抽象体系的危机这一视角出发,对现代风险的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双重过程展开研究。第三,强调制度反思性的悖论是陷入风险困境的根源。第四,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对吉登斯关于如何走出风险困境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吉登斯的制度性风险研究进行了评析,并在评析中发现其对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有益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华兴;;社会的自然——论吉登斯超越左右的政治[J];浙江学刊;2006年06期

2 张颐武;;吉登斯的思考[J];中关村;2008年02期

3 成伯清;;乌托邦现实主义:何以可能与可取?——兼论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J];社会学研究;2008年06期

4 黄璇;任剑涛;;在国家体系的转变中突显暴力的内在张力——对吉登斯理念的一个增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5 陶琳;;再生产的能动与制约——基于对吉登斯和布迪厄理论的认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宋祥秀;;激进政治的未来——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政治构想[J];湘潮(下半月);2011年09期

7 杨亚玲;;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张力看吉登斯对唯物史观的深度解读[J];学术交流;2012年03期

8 范燕宁;夏和国;;论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重建的理论困境[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9 约阿斯;赵勇;;吉登斯的结构形成理论[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12期

10 王书明;;气候治理的困境与中欧认知共同体建设——从英国学者吉登斯的观点说起[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朱红文;;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德慧;政府规模:关键在于职能发挥[N];学习时报;2010年

2 胡颖峰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登斯的生活政治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吴学安;“吉登斯悖论”:是谁阻碍环境文明前行的步伐?[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杭春燕;诗意地栖居,,须破“吉登斯悖论”[N];新华日报;2013年

5 徐迅;不与国际接轨难有经济繁荣[N];国际金融报;2000年

6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个折中的幻想[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郭忠华 中山大学政治学系;对吉登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透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徐桓(学人);吉登斯的尴尬和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郭忠华;从“文本”到“现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郭台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走进现场:人物思想研究要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胡颖峰;吉登斯现代性社会理论与“第三条道路”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中英;吉登斯的信任观及其当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2 姜学斌;吉登斯现代性理论的文化哲学阐释[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赵云亭;吉登斯的制度性风险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4 于素芳;吉登斯的积极社会福利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田雪荆;吉登斯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厦门大学;2008年

6 黄永祥;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迪;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分析[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8 郭锐峰;论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9 张廷峗;吉登斯本体性安全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林辰;吉登斯现代民族国家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3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193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b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