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与比较
发布时间:2017-12-02 21:08
本文关键词: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与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新农村建设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TOPSIS法
【摘要】:作为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之一,中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8%,农村人口数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28.8%,中部六省中的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五个省份均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十一五”期间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农村生产水平逐步提升,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程度稳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全国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更高的发展要求,中部六省应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这对于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提高全国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我国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以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依据该指标体系选取了2006至2010年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和基于联系度的改进TOPSIS法进行了数据处理,分别对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进行了单个层面、单项指标评价和整体系统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10年全国四大经济区域新农村建设的统计数据,将中部地区与其他三大地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明确了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层次和水平。根据综合评价的分析结果,分别从提高生产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四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加快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在构建指标体系上,结合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的变化趋势,分别从生产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等4个层面选取了20个指标,建立了一套能综合反映新农村建设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在具体的分析思路上,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对2006年至2010年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对中部六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分别进行了单个层面的评价和总体四个层面的综合评价;既包括中部六个省份之间的比较,也包括中部地区与全国东、东北、西部三大区域的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829.2;F3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衍泰,陈国宏,李美娟;综合评价方法分类及研究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2 胡本田;胡亭亭;;安徽省“十一五”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研究[J];乡镇经济;2006年11期
3 周亚莉;;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评价模型探讨[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郭杰忠;黎康;;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综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5 张利庠;缪向华;;韩国、日本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年02期
6 李广海;陈通;赵言涛;徐大立;;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顾凤岐;王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翠艳;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年
2 宋尹t,
本文编号:12462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24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