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乡村治理的法权结构变革与法制转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 近代乡村治理 法权结构变革 法制制度转型 出处:《湖湘论坛》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认真审视和深刻探寻近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轨迹、法权结构的变迁规律和法制制度的转型路径,不仅能客观真实地揭示近代乡村治理转型的时代价值与基本特征,也能通过挖掘历史资源和理顺历史脉络来为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的模式转型与结构优化提供启示和经验。近代不同时期乡村治理法权结构变革的模式与法制转型的路径尽管具有不同的方式与特点,但却具有相同的逻辑与规律。国家治权、乡村权威与乡民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影响近代乡村治理法权结构变革的主要因素,三者关系的协调可以为解决和处理当代农村基层治理问题提供认识论视角与方法论参考,要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的现代目标,应当深度把握这三大因素,以构建现代农村基层治理的规范体制。
[Abstract]:Carefully examining and deeply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track of the modern rural governance mode,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the legal right structure and the transition path of the legal system, can not only reveal the value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rural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objectively and realistically. It can also provide enlightenment and experience for the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China by tapping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straightening out historical context. The Mode and leg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Law structure change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Modern Times. In spite of its different ways and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it has the same logic and la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wer of the state, the authority of the village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villagers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legal structure of the rural governance in modern times.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hree relations can provide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solving and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modern goal of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we should grasp these three factors in depth. In order to build a modern 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of the normative system.
【作者单位】: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基金】: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治理的模式转型与结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4CZZ028)
【分类号】:D422.6;C912.82
【正文快照】: 中国近代时期处于中华民族历史上矛盾众生、内外交困的特殊阶段,政治被动、经济窘迫、社会动荡成为自清末以来近代的真实特征。乡土社会自古就是国家法权结构体制中的关键部分、重要环节和核心概念,乡土社会是传统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乡村文化孕育的土壤,是乡土民众生活的场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云春,刘梅芳;利益博弈下的乡村治理——透视村民自治的新视角[J];社会;2003年02期
2 王培刚,余丹;中国乡村治理:反思、困境与对策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5年01期
3 盛来运;;“八郑规程”是很好的乡村治理雏形[J];小康;2006年07期
4 肖唐镖;;当前中国农村宗族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对新近研究的评论和分析[J];文史哲;2006年04期
5 汪萍;;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动员问题探讨——以河北定州翟城村为例[J];理论月刊;2006年12期
6 张志英;;21世纪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浅议[J];农村经济;2006年11期
7 苗树彬;王天意;;困惑与出路——“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专家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05期
8 夏单坤;;“四十亩抛荒地”话乡村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06年01期
9 申端锋;;乡村治理的博弈术与正当性[J];读书;2008年04期
10 周朗生;;乡村治理的理论诠释——从治理到乡村治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福营;;当代乡村治理变迁的特点和经验——以建国60年来的浙江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正繁;;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探析[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3 郭书田;;乡镇政府改革与乡村治理[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银华;陈霄;;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格局的变化与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德芳;;民国时期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以河北定县为例[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冰;;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若干问题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7 方俊;郭正林;;乡村治理的制度绩效评估研究:安徽呈东村调查报告361[A];第二届中国地方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伍军;;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分析——以湖北麟村为个案[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9 苗青田;卢凤超;;浅谈完善村民自治[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二等奖论文摘要[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中科技大学 贺雪峰;乡村治理基础研究的深化:从社会基础到价值基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李克杰;开除“村籍”暴露乡村治理短板[N];法制日报;2012年
3 中共连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戚华海;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鲜活样本[N];南方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王秀娟;乡村治理的另一种范式[N];山西日报;2013年
5 湖北省宜昌市委副书记 王兴於;创建幸福村落是乡村治理的新路子[N];农民日报;2013年
6 张英洪 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乡村治理要强化维护发展农民基本权利[N];农民日报;2014年
7 汤嘉琛;激活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价值[N];光明日报;2014年
8 首席记者 秦德胜;努力实现“五好”目标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N];绍兴日报;2014年
9 报道组 魏康星 通讯员 金毅;金东创新机制培养乡村治理能手[N];金华日报;2014年
10 沈昕 凌宏彬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经济发展研究处处长 博士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徽州宗族“善治”:乡村治理启示录(下)[N];中国社会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威;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苗树彬;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商兆奎;唐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康菊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疆乡村治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年
6 范洪亮;非均衡状态下乡村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何晓杰;“后农业税时代”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广;中国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传播与控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阎占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亚民;海疆知县蓝鼎元的乡村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金星;乡村治理中的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庆基;论乡村治理中的农民公私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赵小林;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条件拒斥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樊亚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合作精神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王守智;信息不对称与乡村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殿君;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7 张书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8 李晓南;“半熟人社会”背景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9 周英姿;利益表达视角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3年
10 郭伟;乡村多元治理路径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88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48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