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二元性及其返乡消费高可见性符号特征——基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3 22:16

  本文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身份二元性 身份重构动机 社会融入感知 高可见性返乡消费 出处:《人口与经济》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将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进行了对比,以返乡消费作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实证调研分析,构建了身份二元性、社会融入感知、身份重构动机与高可见性返乡消费之间的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异地务工青年相比,更倾向于高可见性返乡消费;新生代农民工比城市异地务工青年具有更高的身份二元性特征,并且通过身份重构动机来影响其高可见性返乡消费;社会融入感知在身份二元性与身份重构动机之间起调节作用。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科学理性消费。
[Abstract]: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city young migrant workers compared to home consump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nstruc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wo yuan of social integration, perception, intermediary regulation effect model of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motivation and high visibility between home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ity young migrant workers, more inclined to high visibility of home consumpt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more than two yuan of city identity of young migrant workers, and through the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motivation to influence the high visibility of home consumption; social integration perception play a regulatory role between the two element of identity and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based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motive. In the above,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guid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12JZD0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消费问题研究”(12AZD0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和谐指数构建与应用研究(12AJY005)
【分类号】:C913.3;D412.6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城市流动人口的主力军,对我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思维前卫,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渴望融入城市社会,在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上也逐渐与城市人接近,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内需的新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福莉;;如何看待当前出现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J];求知;2006年11期

2 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年02期

3 李莎;;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梁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J];市场论坛;2007年04期

5 蔡亚林;赵博通;;80后民工新生代[J];经济;2007年08期

6 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探索;2007年03期

7 李建荣;;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J];兵团工运;2007年08期

8 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10期

9 聂洪辉;;新生代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张宗法;;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迁的特征及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莉;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出炉 七成农民工感觉孤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庆环;新生代农民工: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刃;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困扰要“对症下药”[N];工人日报;2007年

4 李亚杰邋刘娟;新生代农民工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鹏权;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志忠;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浙江日报;2009年

8 赖睿 蔡雨坤;走近新生代农民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城市困境[N];经济参考报;2010年

10 陈藻;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应倡导“能力本位”[N];农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陈云川;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3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4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原艳娜;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中南大学;2009年

2 李小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郑德宝;新生代农民工角色困境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9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10 白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8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488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