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网络舆情场形成机理及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1 12:51

  本文选题:网络舆情场 切入点:形成机理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社会结构转变以及自媒体网络环境在我国的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多种矛盾以网络舆情的形式加以表现,给我国网络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曾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的重要指示,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热潮。网络舆情的字面意思即可理解为网络民众的观点言论,因此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的测度工作实质上是对网络舆情深入分析和有效治理的根本。回顾大量的前人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网络舆情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公众认知状态以及泛在网络媒体等条件下协同而成的产物,因此对于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分析与测度的研究也必然要将上述要素有机整合。此外,又由于网络舆情受众观点的范畴除显性文本信息以外更总揽着多种受众的信息接收和使用现象,所以导致观点测度实践过程势必会涵盖诸多极为复杂的变量,面对上述问题,厄需寻觅一种能整合宏观与微观,部分与整体,定性与定量,局部与全局相统一的可测功能体系,以便于实现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的诸多测度目标。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尝试以场论为理论基石,通过引入网络舆情场的概念从而将网络舆情信息受众的内隐认知与外显信息行为之间原始混沌的复杂关联体系化、规律化,进而探索网络舆情场域内的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方法与路径。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专门将网络舆情场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为匮乏,大量文献直接将网络舆情场作为公理来使用,对于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定义、内涵功能界定尚不明晰,而场论的数理特征所带来的舆情受众的主观认知计量、行为计量等方面的优势也并未得到彰显。有鉴于此,本文将首先明确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内涵、属性特征、形成机理和生命周期,并切实将网络舆情场相关人文特征与数理特征应用于网络舆情各种现象的定性阐释和定量操作中,以期促进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与情感的定性定量混合研究机制、网络舆情场域之中的舆情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回应日益苛刻的网络舆情分析与治理的实践要求。首先,本文在充分把握网络舆情的特征、运动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辩证地吸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场论的观点与定义,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阐释网络舆情场的概念,将网络舆情场解构成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境要素、本体要素、载体要素五部分,并对网络舆情场的场力、场势、场强度、场极等可观测属性进行数理描述,进而明确网络舆情场整体机能和外在表征直接来自于场域中客观存在的显性舆情信息与舆情受众主观认知交互的事实。揭示网络舆情场的生命周期,按网络舆情场域内部受众观点强度和数量的演化规律将网络舆情场的存在周期划分雏形期、成熟期、平复期和隐遁期,就网络舆情场四个存在时期的形成过程以及场域在各存在时期所显现出的网络舆情场构成要素的状态特征及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网络舆情场的形成机理。其次,本文从网络舆情场对舆情受众观点测度对象的代示,网络舆情场对舆情受众观点测度范畴的分割覆盖,网络舆情场对舆情受众观点测度方法的组织,网络舆情场对舆情受众观点测度结果的诠释评价,网络舆情场对舆情受众观点测度结果应用环境模拟几个方面论证网络舆情场内舆情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原理,并提出网络舆情场域内个体、群体与整体三个维度下的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的具体操作路径。再次,本文提出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个体维度、群体维度和整体维度的具体观点测度方法,实现对场域内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个体观点外显动机、场域内网络舆情信息受众个体之间的观点认知距离、场域内网络舆情信息受众观点群落的连接鲁棒性与凝聚鲁棒性、场域内舆情信息受众观点整体强度与极性的分析和测度,并基于真实数据对所提方法逐一展开验证。最后,本文基于前文信息受众观点测度结论结果,提出网络舆情场的环境维、本体维、主体维、载体维、客体维的具体治理策略,通过转变网络舆情的管控思维,将空泛的网络舆情治理转变为具体的网络舆情场治理,从而为网络舆情的管控工作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在理论层面丰富了网络舆情分析治理的方法体系,拓宽了场论在情报学、信息管理科学、传播学等领域的概念外延,为实现网络舆情研究工作中多研究对象、多研究视角的融汇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本文在实践层面通过透视网络舆情场的属性特征和机能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多维度的舆情受众观点强度与情感极性的可量化体系,为网络舆情场视角下的舆情受众情感安抚平息,出格言行的制约矫正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进而推动网络舆论环境的不断净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C912.63


本文编号:1598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598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