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工作认同研究
本文选题:网络社会工作 切入点:社会认同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网络便捷性和及时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随时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参与各种活动。同时,移动网络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也使得网民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互动,真正实现了“一呼百应”。这些都为网络社会工作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以三种不同方式的网络公益活动和社会工作专业人士访谈为样本,探究网络社会工作构建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认同和专业认同问题。通过文献分析、结构式或非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了解社会及专业人士对网络社会工作构建的认同程度,并从社会认同和专业认同两个方面分析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可能性。本研究在分析得出网络社会工作社会与专业认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提出建立网络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构想,尝试提出“网络社会工作”概念,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框架,为网络社会工作的创建提供现实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分析了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第二部分选取有关儿童个案工作、学校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的网络实践案例,分别对网络空间内不同社会工作领域和服务方式进行分析,得出网络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及实践情况。 第三部分设计了针对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背景人士的访谈,了解他们对建立网络社会工作的看法,研判网络社会工作构建的专业认同程度。 第四部分针对网络社会工作社会与专业认同情况进行相关讨论并得出结论。该部分证明了网络社会工作已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得到社会基本认可,还具有广泛的专业需求和较高的认同程度。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再次提出“网络社会工作”这个概念并尝试对其进行解释。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nvenience and timeliness of the network, people are more and more inclined to get information and participate in various activities on the Internet at any time. At the same tim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network also make the Internet users are not limited by space and time. Interaction at any time and anywhere has really realized "one call and one answer". All these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network social work. This study takes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network public welfare activities and interviews with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as samples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encounter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ocial work. The methods of structured or un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accep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ocial work. And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network social work i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network social work. It will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network social work, try to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etwork social work", set up the frame of network social work, and provide the realist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social work.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and the contents, methods and innovations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different social work fields and service modes in cyberspace, including children's case work, school social work (adolescent social work), community work network practice cases. The social identity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social work are obtained. In the third part, we design interviews with people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social work, understand their view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etwork social work, and study the degre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ocial work. Part 4th discusses the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the network social work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is part proves that the network social work has a certain social needs and has been basically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concept of "network social work" is put forward again and it is tried to explain i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雨峰;网络对道德建设的影响及措施[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2 宋春玲 ,王国坚;网络对职校生的消极影响分析[J];中国培训;2003年12期
3 张君浩;;关于网络传播监管若干问题的探讨[J];前沿;2007年05期
4 邱均平;苏金燕;牛培源;;网络信息传播特点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5 李卫东;;试论网络信息化中的公正问题[J];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04期
6 尧雪莲;李艳杰;;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7 黄洪珍;;网络传播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8 傅科昂;;网络信息传播与情报监控利用[J];成功(教育);2011年21期
9 荆磊;叶进;;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及其治理研究[J];社科纵横;2012年05期
10 贾振峰;李凤英;;绥化网络信息传播的多模态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金林;;控制,引导还是对话: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严耕;;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冲突与社会和谐[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3 贺筱媛;胡晓峰;;危机条件下的网络信息传播行为建模方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4 韦路;谢点;;全球网络信息传播格局透视——基于世界各国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殷俊;柴樱芝;;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从“玉树地震”网络信息传播看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提升[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6 毛牧然;范卿瑞;;论辽宁省网络舆论正负向价值的引导与管控[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3年
7 郭华;齐淑娟;;网络环境下更要注重创新[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帅庆;;论网络中女性的权益保护[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王烨;;论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属性对现实社会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10 陈烨;凌秀丽;;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传播[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磊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网络语言热的冷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特约撰稿 江苏省连云港市司法局法制处 吴学安;影视剧呼唤法律保护网络信息传播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姜锦铭 实习生 唐牛;网络假新闻多,是缺少竞争所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华东政法大学 闫艳;网络法的价值追求[N];检察日报;2010年
5 王晨;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人民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悦春;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N];云南日报;2011年
7 张玉胜;网络执政能力当为官员“必修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8 记者 李川 实习生 杨彬驰;营造安全稳定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N];天津日报;2014年
9 科学导报评论员 高乐乐;让网络医疗信息有法可依[N];科学导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顾汶;网络媒体路在何方[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超;基于多维属性的社会网络信息传播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4年
2 罗莉;网络信息传播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霞;从网络“哄客”现象看媒体话语权力体系的构建[D];山东大学;2009年
2 范银红;论网络舆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王振远;网络舆论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马旭;网络舆论的伦理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洋;网络传播的审美价值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彦红;网络黑社会操控网络舆论的危害及治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张玲婧;网络信息传播对政府科学决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江泽文;网络传播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施伟;网络信息传播安全的构成要素和管理对策[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姚天泓;网络社区互动关系的人文思考[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33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63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