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左”与“右”
本文选题:中国问题 切入点:知识分子 出处:《开放时代》2010年09期
【摘要】: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以下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发言者本人审定,标题为编者所拟,内容编排并非依照现场的发言顺序。由于篇幅所限,部分发言人的发言内容未能一并刊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次会议的部分内容此前曾在网络上流传,但并未经发言者审定,里面有大量错讹,希望读者加以甄别。本刊编辑此专题,旨在期待中国学术界在媒体及社会大众关注"汪晖事件"的同时,能够建设性地开展出超越"左"与"右"的胸怀与视野。因为,真正的"中国问题",是不可能被"左"或者"右"的立场所化约的。本刊欢迎读者对此专题发表不同意见。
[Abstract]:On July 17, 2010, more than 40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gathered at the Boya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of Peking University. The theme was "Don't seek new ideas-Wang Hui's academic world and the way forwar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A symposium was held. The conference set up four topics: the China issue in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e changes in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 debate and transcendence of thought. Contemporary academic production and practical concern. The following text is based on live recording and approved by the speaker himself. The title is prepared by the editor, and the content is not arrang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peaking order of the scene. Due to space constraints, The contents of some of the speakers' statements were not published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som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eeting had previously been circulated on the Internet, but had not been approved by the speakers, and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errors in them. We hope that readers will be able to screen this topic. The purpose of our editorial is to expect the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to constructively develop a mind and vision that transcends "left" and "right" while the media and the public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Wang Hui incident." The true "China issue" cannot be translated into a "left" or "right" position. Readers are welcome to express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topic.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台湾东海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法学院;上海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外文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
【分类号】:C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稿约[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怡;;郭沫若与中国20世纪学院派文化的分离[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2 张新民;;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研究[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研究述评[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桂芳;;30年来中国人文精神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5 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当下使命(初稿)[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4年
2 许知远;知识分子的角色分层[N];经济观察报;2003年
3 贾高建;知识分子:“士志于道”和“社会的良心”[N];学习时报;2004年
4 包心鉴;在实践中实现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N];人民日报;2005年
5 南京大学 张光芒 张剑;中国启蒙思潮:新问题、新思路、新探讨[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思郁;在刺猬与狐狸之间[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警惕“公共知识分子”思潮[N];光明日报;2004年
8 赵凌云;学术方法与学术价值的重构[N];湖北日报;2005年
9 ;人文精神的现代化[N];解放日报;2007年
10 魏英杰;怀旧与贫嘴[N];深圳商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文亦言;试论梁漱溟的终极关怀及其实践[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2 何卫华;爱德华·赛义德:颠覆型的知识分子与对东方学的质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533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65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