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背后:试说梁任公著述《清代学术概论》之心意
本文选题:梁启超 切入点:《清代学术概论》 出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由被刻意渲染和广为流传的梁启超撰述《清代学术概论》缘由的轶闻看来,《清代学术概论》这一清学史经典的问世,似纯属"偶然"。但通过对《清代学术概论》著述背景的梳理,及对其核心概念("文艺复兴")、叙述重点(以考据学和今文学为清学两大潮流)等的解读,可以发现《清代学术概论》之作,又绝非率意所为,而是与此一时期任公的心思、志业,有着深刻的契合;此外,围绕《清代学术概论》而发生的梁启超与胡适之间的种种人事纠结,则显示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派分及彼此竞争的面相。凡此皆表明,《清代学术概论》之作的貌似"偶然"中,实有着由来有自的"必然性"。
[Abstract]:From the anecdotes of Liang Qichao, who has been painstakingly rendered and widely circulated, about the 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t seems that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came into being as a classic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the Qing Dynasty. It seems to be "accidental". But by combing the background of "introduction to the academic work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interpreting its core concepts ("Renaissance" and "narrative emphasis" (taking textual research and modern literature as the two major trends of the study of the Qing Dynasty), etc.).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work of "introduction to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is not the result of rate, but has a profound agreement with the mind of the public in this period. The various personnel entanglements between Liang Qichao and Hu Shi, which revolved around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Qing Dynasty, All th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inevitability" in the seemingly "accident"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academic Studies of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C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3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徐希军;;省界 业界 政治——20世纪20年代胡适与安徽省教育厅长的选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王泽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胡适文学思想中的跨学科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6 孙金燕;;“如何 再短一点”——评洛夫的诗《昙花》兼谈小诗[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杨思信;;“教育和宗教分离”思想输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谢长法;;留美学生与杜威来华[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5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春菊;晚清广西乡土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士绅[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舒丙旺;方玉润《诗经》文学阐释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2 忆真;;破冰开航还是倒行逆施?[A];忘年交书简二集[C];2010年
3 欧阳哲生;;丁文江与中国近代科技事业[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A];地质学史论丛(5)[C];2009年
5 李春;;“反声音”:浪漫主义在中国新诗中的发生[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沈卫威;;从《新青年》到《新潮》——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7 李兆江;;为往圣继绝学,启来轸以通途——浅谈红学领域内的继承与开创[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汪卫东;;文学的五四、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强;;关于“新月派”的形成和发展[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10 陈冬冬;;西方校勘学中的“理校”初探——兼评胡适《元典章校补释例序》对西方校勘学的介绍[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思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金梁致胡适的一封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云也退;细读胡适之[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4 罗志田 历史学教授;浮云般的汉子[N];南方周末;2011年
5 李俊;郑振铎与胡适[N];中国艺术报;2011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张弘;江勇振:破解胡适之谜[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段爱民;做个彻底的幸福的文字工作者[N];长治日报;2011年
8 王学泰;溥仪的“犯人求生心态”[N];东方早报;2011年
9 孔周;胡适和禅宗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文华;胡适与辛亥革命[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声泉;民初作为方法—本土视域中的文学革命[D];南开大学;2013年
2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火秀;审美现代性视阈中的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D];浙江大学;2010年
4 史习斌;《新月》月刊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悦晗;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从辉;“复兴”的想像:周作人对新文化的另类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胡峰;诗界革命:中国现代新诗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宗灵;媒介与学生: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中的《学生杂志》(1914-1931)[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杰;胡适文学美学思想初探[D];安徽大学;2014年
2 周银凤;胡适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若颖;新家庭与新女性[D];安徽大学;2014年
4 程再凤;晚清绅士家庭的孩子们(1880-19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肖澜;自由主义之“修正”[D];复旦大学;2011年
6 田晓英;论《新月》之变[D];湖南大学;2010年
7 韩戍;在政治与学术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董川;伟大的未完成[D];苏州大学;2010年
9 吕启航;林损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张芳;“徽社”与《微音》月刊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81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68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