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夫与近代中国学术界
本文选题:魏特夫 切入点:近代中国 出处:《人文杂志》2010年06期
【摘要】:西方汉学家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与近代中国学术界颇有渊源。他广交中国学者,其著作在我国学术界也甚有影响。然而,他的治学方法(以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中国历史),虽在中国赢得了部分信徒,但各派学者对他的批评并不少见,且中国主流学界并不认可他的成果。魏特夫在近代中国学术界的情形,若比较兰克、伯希和、白鸟库吉等人,便能说明外来理论学说为什么需要在本土的文化传统中寻找结合点,始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盲目接受西方某种研究历史的"范式",而不考量本土文化因素,这种尝试鲜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Abstract]:Western sinologist Karl August Wittfogel has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 modern Chinese academia.He made extensive acquaintance with Chinese scholars, and his works also had great influence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However, his academic methods (explaining Chinese history by social science theory, especially "Marxism" theory) won some believers in China, but his criticism from various scholars is not uncommon.And the mainstream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do not approve of his achievements.Comparing with Rank, Paul Pelliot and Baiyakuji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modern China, Wetteff can explain why the foreign theories need to find the combination point in the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 so that they can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Blind acceptance of a certain "paradigm" of western historical research,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local cultural factors, rarely has permanent vitali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9ELS001)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C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王音洁;;餐桌文化与礼乐仪式 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日常中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葛华廷;羊与辽代契丹人的葬俗[J];北方文物;2003年03期
5 严家炎;;一个痴情者的学术回眸[J];东方论坛;2008年02期
6 欧阳军喜;;学运与党争:以1937年北平“五四事件”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周雷鸣;;李约瑟与中央研究院[J];民国档案;2008年03期
8 潘涛;;从“雪中送炭”到“架设桥梁”——竺可桢20世纪40年代日记中的李约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姚选民;;智者与学者——兼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02期
10 盖志芳;;《历史研究》(1954-1966)编委遴选及变动原因分析[J];东岳论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2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3 陈亚杰;;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以新启蒙运动为中心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4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冬梅;杀人者死的中国传统观念及其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王耘;走向共同文明[D];复旦大学;2008年
3 龙小松;冲突与融合——金代文化的变迁[D];浙江大学;2008年
4 田玉才;制度改造与人的改造[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方;宋代两京都市文化与文学生产[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宦盛奎;文治与宪法,1918-1920[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汪润;“夺取汉学中心”的理念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马俊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小报与故都革命文艺青年[D];北京大学;2009年
10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庭;胡适儒学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何斯民;西南联大师生生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达祥;抗战前后钱端升政治思想与活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贾中鑫;胡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学术演讲的语体特征[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祁迎夏;论西南联大的联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秦赳;胡适传记作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覃梅溪;雷海宗史学成就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春燕;北宋前期社会各阶层对辽态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明盼盼;辽中京兴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小丽;辽代文学中民族民俗融合特质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4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704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