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家庭关系的理论整合与模型重构
本文选题:工作—家庭关系 切入点:工作角色 出处:《财经问题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本文针对工作—家庭关系研究领域出现的视角片面、结论零散与应用乏力等问题,对工作一家庭关系进行理论整合,认为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各主要关系可以集成到一个模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工作—家庭恶化的概念,并重构出一个全新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框架,即WFRM模型。WFRM模型是一个以工作角色意愿与工作角色能力匹配为横坐标、家庭角色意愿与家庭角色能力匹配为纵坐标的二维模型,包括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家庭平衡、工作—家庭增益、工作—家庭恶化四种类型,并根据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冷漠、无聊、焦虑与激发状态,划分出16个子区域。据此,笔者认为,组织应以调整员工的工作角色意愿与工作角色能力匹配和家庭角色意愿与家庭角色能力匹配为突破口,有效管理员工的工作—家庭关系。
[Abstract]:In view of the one-sided angle of view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work-family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work-family relationship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 single model, this paper integrates the work-family relationship into a model,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can be integrated into a single model.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work-family deterioration and reconstructs a new research framework of work-family relationship, that is, WFRM model. WFRM model is based on the matching of work role willingness and work role ability.There are four types of models in which family role willingness and family role ability match in vertical coordinate, including work-family conflict, work-family balance, work-family gain, work-family deterioration.According to the apathy, boredom, anxiety and arousal state of work role and family role, 16 subareas were divided.Therefor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organization should manage the working-family relationship effectively by adjusting the matching of the workers' work role will with the work role ability and the family role desire with the family role ability.
【作者单位】: 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工作—家庭增益与个体繁荣互动螺旋上升机制研究:边界弹性和正念的积极影响”(7167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变革对员工工作压力影响机制的纵向实证研究”(711721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家长式领导的消极效应:领地行为演进与辱虐管理互动螺旋强化机制研究”(71502028)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不道德亲组织行为的前因与后果研究”(13C037) 中央高校自主基金研究项目“大数据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创新研究”(20150301)
【分类号】:C9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再生;工作—家庭关系理论与工作家庭平衡计划[J];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04期
2 王忯澜;;青年农民进企务工对家庭关系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4期
3 王晓艳;;现代农村家庭关系变迁研究——以余丁坝村为例[J];学理论;2009年27期
4 张李玺;我国当代家庭关系的特点[J];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89年00期
5 李晓亮;;各国青年对家庭关系的看法[J];青年研究;1989年10期
6 钟声,王华娣;安徽省老年人家庭关系状况的调查[J];老年学杂志;1990年03期
7 彭生高;;浅论社会主义家庭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8 陆桂生;论家庭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9 张翼;人的初级本质是家庭关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王婷婷;新时期家庭关系的塑造与建立[J];社会科学论坛;199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川;时勘;;制造业员工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树基;;老年家庭矛盾冲突与调适[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刘玉琼;王定茹;马丽庄;陈膺强;贺立平;;香港父母跨境到内地工作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孩子的观感[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4 张绪武;;浅谈老年家庭新的变化和老年人心理冲突与调适[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宝训;;老年人在家庭中要会生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周树基;;老年家庭矛盾冲突与调适[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周浩礼;张晓碧;粱勋厂;刘海茹;;重视发挥家庭的保健功能[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鲍宗豪;;全球化视野下的文明家庭与和谐社会构建[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9 魏孝栋;;关于父母准备性与家庭关系的研究——从中日比较调查结果来分析[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程洪厚;;家庭和谐与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关系[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媒体人 柳五;传统的家庭关系需要重新定位[N];东莞日报;2012年
2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陈喜庆;怎样处理好家庭关系(上)[N];中国妇女报;2011年
3 中国妇女报记者 任正英;新颖的支点应从具体的家庭关系分析[N];中国妇女报;2009年
4 王玉波;贴近生活实际 写出历史变迁[N];人民日报;2007年
5 隋明梅;手表越多越闹心[N];经济日报;2014年
6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冷波;南北婚与面子车[N];新农村商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昭;变迁社会中的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红浪;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变迁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陈晓菁;家庭关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姚永泳;198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题材漫画中的家庭关系解读[D];暨南大学;2013年
4 杨晓霞;城市智障残疾人家庭关系研究:特征及成因[D];山东大学;2014年
5 程祖英;农民外出务工对家庭关系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吴旭晓;工作家庭边界特征与个体边界偏好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7 蒋臻;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郭雯;性别视角下的婚房购买及其对婚后家庭关系的型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马洁;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夏利平;银行职员情感特质、工作家庭关系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07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70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