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社区:一个珠三角彝族劳工群体的生活史研究
本文选题:彝族 切入点:农民工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市场化改革导致的“民工潮”当中,作为自农村向城市迁徙的中国人的一部分,许多少数民族农民也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机会。但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多以“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在边疆地区或内地山区,仿佛是静止的人群。所以,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农民较少受到学者的关注。 东部沿海地区时有发生的“民工荒”,劳动力供给不稳定,这就意味着需要更为庞大和灵活的劳动力储备。对临时工的大量需求,给缺乏技能的少数民族农民以脱离农业生产和进入工厂工作的机会。他们的文化习俗与社会组织形式,在不同情况下可能推动或阻碍了对这种弹性劳动力市场的适应。 相对于汉族,少数民族农民离乡进城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亦将发生变化甚至解体。但是,依据历史经验,移民在城市中往往会形成移民社区。在生活史的视角下,这种连续的变迁过程可以归结为生活秩序在异地的重建。 身在珠江三角洲的彝族农民工就经历了这样的变迁。在新的生活环境当中,他们结成了自组织形式的共同体。以一部分工资为报酬,自组织中的带工老板负责为其他彝族农民工介绍工作,而在失业时则提供维持生活的救济。理解这种自组织的形成,需要考虑彝族的文化传统,带工老板的个体经验,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地方背景等方面。 个较长时期的、从家乡生活开始的历史回顾,有助于认识自组织内部的阶层分化和民族文化起到的作用。在自组织的内外运作和个体生活的种种细节当中,可以发现彝族人在城市中形成的实际上是一个移民社区。可是,当地工业区与居民区的分割与自组织内部的老板与工人的分层共同作用,导致这个移民社区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文化联系取代了聚居。这种移民社区的形态可以称作“看不见的社区”。
[Abstract]:As part of the migration of Chinese from rural to urban areas, many minority farmers have also left their hometown and entered the urban labor market in search of job opportunities.However, most of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 live in border areas or inland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form of "large mixed settlements" and "small settlements", as if they were still people.Therefore, minority farmers working in cities are less concerned by scholars.The shortage of labor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the unstable supply of labor force mean the need for a larger and more flexible labor force reserve.The heavy demand for temporary workers gives unskilled minority farmers the opportunity to move away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to factory jobs.Their cultural practices and form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ay,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promote or hinder adaptation to this flexible labour market.Compared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minority farmers may have a more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migration into the city, and their original social organization will also change or even disintegrate.However, based 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immigrants tend to form immigrant communities in c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history, this continuous process of change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life order in different places.Yi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have experienced such changes.In the new living environment, they formed a self-organized form of community.In return for a portion of their wages, the self-organized managers are responsible for introducing jobs to other Yi migrant workers, while providing subsistence relief in the event of unemployment.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self-organization,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Yi people,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workers and bosses, and the local background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A long review of the history from home life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social stratum differentia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 within the self-organization.In the details of self-organization 's internal and external operation and individual lif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Yi people are actually an immigrant community in the city.However, the separation of local industrial zones from residential areas and the stratification of bosses and workers within the self-organizatio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forms of -cultural connections in the immigrant communities instead of settlements.This form of immigrant community can be called "invisible community".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印度:计划大力培训熟练劳工[J];成才与就业;2011年17期
2 ;围绕主线 统筹规划 精心组织[J];中国就业;2000年03期
3 ;实施再就业工程 强化劳动力市场[J];中国就业;1995年03期
4 韩成光;;海南劳动力市场:发展是硬道理[J];中国就业;1995年04期
5 ;应城: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J];中国就业;1995年03期
6 李兴春;;旅顺口区劳动力市场信息工作取得进展[J];中国就业;2000年08期
7 ;横向互联 全面服务[J];中国就业;2000年03期
8 唐红杰;闵根;;对建立我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9 吴璞;;绿树成荫——访沈阳市和平区劳动力市场[J];中国就业;1995年02期
10 ;柳州市公布2010年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J];人事天地;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龙;曾小春;;微观视角的贫困地区人口流动机制探讨[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课题组;;加入WTO对浙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3 孙文远;裴育;;国际外包与劳动力市场关系:基于美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严法善;;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5 汤生玲;;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7 朱宁洁;;劳动力市场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吴光炳;;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障碍及对策[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9 海伦娜;盛荔;;青年、全球化与就业:基于地区视角的考察[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10 朱宁洁;;我国城镇居民中等职业教育收益率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宋斌;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全球就业公约》[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唐正芳;美劳工局官员来邕“传经”[N];广西日报;2004年
3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王建勋;“限制外省劳工”是个馊主意[N];东方早报;2009年
4 记者 熊红明;非法洋劳工涌入中国工厂“寻梦”[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张金江;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N];人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驻泰国记者 丁刚 暨佩娟;东南亚出现新劳工荒[N];人民日报;2011年
7 托尼·弗洛特;北欧高福利下的就业灵活度[N];西部时报;2009年
8 特约评论员 秋风;劳工收入提高是大势所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本报评论员 万磊;平衡对待劳工保护与企业用工灵活性[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徐迅;《双重劳动力市场》[N];国际金融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阳;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苏永照;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分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邱红;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石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与户籍歧视[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晓青;数字就业——基于GIS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赵耀;中国劳动力市场雇用岐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王红涛;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收益差异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孙妍;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解析[D];西北大学;2010年
9 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高文博;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力再配置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宇;看不见的社区:一个珠三角彝族劳工群体的生活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徐绮珠;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徐丽梅;我国劳动力市场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4 郑恩善;中韩两国老年人劳动力市场及老年再就业比较[D];山东大学;2010年
5 吴伟;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反失业[D];新疆大学;2001年
6 蔡玉敏;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网络与职业地位获得[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余子鹏;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测量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曹达舜;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9 刘聪;我国雇佣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白清平;试论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对策[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18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71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