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本文选题:学科创新力 + 人文社会科学 ; 参考:《南京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创新力备受关注,如何提升创新力已纳入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规划。在科学研究领域,创新力更是至关重要,它是影响科研水平的核心要素。在科学发展中,学科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科发展不仅能够体现科技的进步和科学体系的完善,而且更是科学知识体系成熟的象征。而学科创新力为学科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学科创新力对促进学科发展和提高科研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然科学学科创新力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共同构成学科创新力体系。在科研领域,一直存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意义重视不够的现象。目前,该现象逐渐引起各国学术界的关注,并纷纷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提升。但是,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价值仍未受到充分重视,且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就围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的课题开展研究。 首先,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关于学科创新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性地从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按照创新过程、创新主体、创新环境等不同的维度,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剖析,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系统的结构模型。 其次,基于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系统,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提炼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各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联系,构建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影响因素网络。 最后,结合本文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系统结构模型与影响因素网络,分析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提出改进建议。
[Abstract]: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competi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ierce, and innova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How to improve innovation has been brought into the strategic plann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is even more important, it is the core factor that affects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iscipline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erfection of scientific system, but also symbolize the maturit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ystem. Subject innovation provides inexhaustible power for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o discipline inno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nstitute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phenomenon of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innov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t present, this phenomenon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has been devoted to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owever, in our country, the value of innovation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and there are few related studie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valu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bili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nov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irst of all, on the basi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innovation process, innovation subject,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so 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novation system.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novation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iscipline innova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Secondly,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rom the dimension of time and space, and studies the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Construct the systematic network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nov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inally,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innovation power system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network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投稿须知[J];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3 ;投稿须知[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 赫欣瑶;;以创新精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J];才智;2011年22期
5 李珍;王孙禺;;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6 ;学术科研上水平——宿州学院“十一五”建设发展成果展示之四[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周琛;;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一行访问我校[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投稿须知[J];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9 李栋;;关于构建高校教育创新力的探索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6期
10 ;封面简介[J];高校后勤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竹兰;;大学管理应为提升国家创新力服务[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朱邦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力[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3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伟;;走出象牙塔的智慧——浅析《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的成功之处[A];中国编辑研究(2004)[C];2004年
5 张文彬;;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推进中国古陶瓷研究[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6 王海军;;努力建设更高水平一流桥工段[A];《河南铁道》2011年第5期[C];2011年
7 许建;;《人文推动力》丛书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8 纪宝成;;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9 何品荣;;人文社会科学与素质教育[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10 杨中;裴华;王中昌;张志友;张傅;赵俊杰;司国栋;杨树雨;齐金贵;王晓丽;孙军保;张东;;以学习力提升创新力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A];2009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大学教授 叶继元;基于质量与创新测度的人文社会科学“全评价”体系及其应用[N];光明日报;2011年
2 周文彰;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04年
3 红娟;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带来了什么[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高赛;“创新力”不等于“竞争力”[N];光明日报;2008年
6 记者 关媛媛;重庆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五十强”[N];重庆日报;2008年
7 林夕邋梁洁生;奥康获2008年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肖昌琦 孙娜;徐州何以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N];徐州日报;2008年
9 晓文;“创新力”为何形不成“竞争力”[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李强 马聚勇;市北入选“中国最具有创新力的市区”[N];青岛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龙怒;生态关系视角下的企业战略联盟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年
3 范韶刚;采煤技术创新对井工开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4 何鹏;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5 杨东奇;企业产品创新力形成要素系统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6 张今杰;哲学的改造—阿佩尔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赵晓春;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刘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陆SSCI论文定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任喜峰;我国研究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2 王艳;国内情报学团队学术创新力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刘臻;组织公平对员工创新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4 牟宗泉;促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5 郝峰;我国装备制造业区域集聚程度和区域产业创新力的实证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希;饭店商务模式创新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7 高月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朱莉萍;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文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潘照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茂盛;基于战略视角下的我国服装企业KSF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1790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790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