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基于能动性的数字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空间的亲子互动

发布时间:2018-04-28 08:05

  本文选题:社交网络 + 亲子互动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本研究聚焦社交网络空间的亲子互动,采用质化路径的路径切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对10个家庭中的亲代和子代进行多轮访谈。研究内容主要集中数字语境中的代际冲突、数字区隔和数字反哺三个层面。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中的亲子互动是一种基于能动性的数字亲密关系。子代擅长运用数字能动性在社交网络空间中制造与父母的数字区隔,他们使用目的性剧本表演、分组可见等策略,回避和减少与父母在数字空间中发生的代际冲突。亲代也具备改造数字亲子关系的能动性,主动向子女学习新技术新的生活方式的父母,往往能够与子女增进线上线下的亲密性。无论是冲突、区隔还是反哺,数字空间中家庭话语权力的迁徙、生活方式的浸润,乃至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区隔与博弈,都与数字"能动性"紧密关联。数字时代亲子关系的好坏并不仅仅取决于新媒介能力,而更多取决于关系双方在数字社会结构中表现出的能动性。
[Abstract]:This study focused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social network space and conducted multiple rounds of interviews with parents and offspring in 10 families within a year and a half by using the path of qualitative path.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digital division and digital feedback in digital context. The study found that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social networks is a kind of digital intimacy based on initiative. Children are good at using digital initiative to create digital separation from their parents in the social network space. They use purposeful script performance, group visibility and other strategies to avoid and reduce the intergenerational conflict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 digital space. Parents also have the initiative to transform the digital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arents wh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earn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ways of life from their children are often able to enhance online and offline intimacy with their children. Whether it is conflict, division or backfeeding, the migration of family discourse power in digital space, the infiltration of life style, and even the division and game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igital "initia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digital age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ability of new media, but also on the initiative of both parties in the structure of digital socie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社交网络的青年群体日常社会—文化实践研究”(14BXW043)
【分类号】:C912.3;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剑来;;社交网络化的发展方向[J];世界科学;2011年01期

2 张春明;;浅谈社交网络[J];电子商务;2013年10期

3 刘倩;洪莹;;境内外志愿者团队的社交网络使用[J];新闻传播;2013年10期

4 高岳涵;;民族社交网络中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以M学院研究生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5 余枫汀;Fireye峰;;社交网络职场版[J];21世纪商业评论;2014年15期

6 郑渝川;;网络上的身份和权力——读《社交网络改变世界》[J];新商务周刊;2013年16期

7 方兆玉;;社交网络[J];上海教育;2013年26期

8 王楞晓;;社交网络与传统媒体[J];中国传媒科技;2008年12期

9 陈小云;;消费者参与社交网络营销因素的实证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紫凝;;社交网络营销前景看好[J];国际公关;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我们从未如此热闹,却又从未如此孤独——论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堪培拉记者 陈小方;社交网络让人焦虑不安[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许传朝;社交商务:社交网络新价值[N];计算机世界;2011年

3 含唐;社交网络已影响家庭稳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记者 朱艳燕;社交网络成为职场竞争利器[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5 美国 周游丝;社交网络纵横观[N];北京科技报;2011年

6 于洋;社交网络让我们更近了吗[N];人民日报;2012年

7 刘霞;社交网络程序或将改变城市生活[N];科技日报;2010年

8 荐保吉 上海厂长经理人才有限公司高级猎头顾问;猎头顾问如何建立社交网络人际关系[N];组织人事报;2012年

9 本报实习生 王怡;社交网络正制造生活“泡沫”[N];文汇报;2013年

10 汪冰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手机困扰孩子的现实社交[N];健康时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嘉颖;社交网络文化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安炫哲(Ahn Hyeon-Cheol);中国社交网络隐私担心和社交利益间先行要素及影响结果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婵;社交网络结构及其用户影响力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李婕;TY社交网络社区营销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5 郭慧婧;社交网络中用户健康自我汇报表现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魏心恬;社交网络使用与社会资本的培植[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7 张文珊;社交网络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8 杨星;基于链路预测的社交网络推荐系统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陈亚辉;社交网络用户隐私自我表露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

10 赵华;在线社交网络中基于用户的知识组织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8144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144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3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