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小金库”的治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小金库”的危害及治理的必要性,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提出应从构筑道德防线,理顺财务关系,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打击力度等方面着手治理“小金库”。
关键词:高校;“小金库”;治理
引言
“小金库”也称为“小钱柜”,是指单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应缴收入,虚列支出,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本单位预算管理、私放私存的各项资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的办学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很大提升,事业性收入、服务性收入等收入来源多元化、复杂化,一定程度上为“小金库”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小金库”这种账外资金的形成有着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治理难并且危害极大。
一、高校“小金库”的危害及治理的必要性
“小金库”实行账外经营、体外循环,没有监督制约机制,开支混乱,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具体表现在:
1.扰乱国家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导致会计等信息失真。由于未纳入高校财务统一核算,“小金库”逃避国家经济调控和监督,各种会计、统计信息失真,各种消费开支不反映,公款私存,人为虚增储蓄数额,个人灰色收入增加,造成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决策不准、政策失效或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
2.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流失,促进了很多高校乱收费。有的高校“小金库”账外经营,使大量的国有资产不在账上反映;有的高校“小金库”隐瞒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所得税等税款;有的高校则直接将国家预算收入截入“小金库”,使国家财政蒙受损失,高校国有资产遭受流失;将各种乱收费的收入截留转入“小金库”,乱收费成为“小金库”的主要来源之一。
4.滋生腐败,诱发经济犯罪。因“小金库”由极少数人掌管,暗箱操作,膨胀了高校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设立者、管理者的权利没有被控制、监督和制约,,因此,极易促成经济犯罪,使之成为贪污、腐败的温床。
总之,“小金库”这种账外资金的存在,纵容助长了不正当的职务消费和职务腐败,对反腐败斗争,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加大力度给予强有力的整治。
二、高校“小金库”的成因与表现形式
(一)高校“小金库”形成的原因分析
1.高校主要领导法纪观念不强,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小金库”的设立,多数是由高校主要领导“集体”决定的。这些高校的领导都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显弱化,法纪观念淡薄,对“小金库的严重危害认识不充分。他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各种礼节应酬及公关活动都需要花钱,而正常财务中的开支项目和数额都有严格控制,只要没装入自己的腰包,设立“小金库”犯不了大错误,把党纪国法和规章制度丢在脑后。有的甚至认为,都按规定办事,工作就寸步难行,会影响本校的发展,把规范与发展对立起来,陷入了“不花钱就办不成事”和“不违规就办不成事”的误区。
2.小团体利益的驱动。一些高校领导没有全局观念,片面照顾本校干部职工这种小团体利益,而不考虑国家的整体利益。有的通过非法截留、隐瞒和转移收入,偷漏应上缴资金,有的滥发津贴、补贴和福利等等。
年年初颁布的《临时出国人员费用开支标准和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已施行了13年,开支标准早已脱离实际,一些必要的开支不能报销,只能变通处理,在客观上促成了“小金库”的形成。
4.财务管理工作薄弱。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财务管理薄弱为“小金库”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一是乱收费,超过收费许可范围违规收费,甚至存在一个高校多个部门、多人收费的现象;二是票据管理混乱,或用收款收据做账,或用白条抵现和无据凭证支出,造成各种虚假支出现象;三是违反现金管理制度规定,一些大额收入和支出不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而直接用现金收付;四是多头开户,除了财务基本账户之外,还在银行暗设账户,有的甚至以个人名义将“小金库”资金存入银行,或干脆将现金带回家中保管。
5.监督不力。“小金库”是在较隐密的情况下设立的,知情面窄,难以察觉,收支情况往往是个别领导和个别人知道。首先,检查人员水平不高,技能不强,查不出来,其次,纪检监察部门只是在有举报时才去监督查处。同时,在处理“小金库”问题时,一般都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有了问题一免了之,一调了之,这就使“小金库”设立者感到风险成本小、不怕监督检查的震慑力。
(二)“小金库”的表现形式
1.截留收入不入账。例如,校二级单位以服务学生为由开办小卖部收取的租金不上缴;公款私存,套取利息收入;某高校每月都有固定可观的事业性收费收入,而收费对象往往是无需索要正规票据的个人,利用不开票据或开非正规票据将收入截留;超过收费许可范围违规收费,如自主招生、文艺特长招生、体育特长招生报名费等,并且不提供票据或正规票据;二级学院将办班收入截留,等等,上述收入以私人名义存入银行形成“小金库”。
2.资金体外循环。将部分资金挂在往来账上,用于非正常的营利投入,再将收入作为“小金库”。
3.虚报冒领、虚列支出。例如,图书购置以码洋进行结算,将图书销售商返还的码洋和实洋之间的差价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冒领校外人员劳务费、咨询费;收受设备购置和工程款支出“回扣”,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以外协费或测试化验加工费的名义将款项转入自己开办的公司或有关联关系人的公司套取资金;以会议费名义将款项预存入宾馆或其他中介机构挪作它用,等等,上述冒领、虚列支出都形成了“小金库”。
三、治理高校“小金库”的措施建议
1.构筑道德防线,使领导干部知法、懂法、守法。深入进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群众路线等党的宗旨、观念的学习教育,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觉进行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全局意识、大局意识,提高自觉性,增强免疫力,消除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校的主要行政领导干部,要从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高度上,去认识“小金库”对国家、集体、个人的严重危害性。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党纪国法和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自己,自觉地消除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使高校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只有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提高了,“小金库”才会失去存在的思想基础。
2.理顺财务关系,疏通收入渠道,使“小金库”没有存在的必要。对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缩小校内收入差距,适当下放二级创收单位的财务审批和资金支配权,调动各方面创收的积极性,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对各种收入的管理。通过深化改革,理顺高校和部门之间、高校和个人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强化利益间的共同性、一致性,使各项收入融入到学校财务部门账内,让“小金库”没有存在的必要。
3.加强制度建设,不为“小金库”的生存提供管理上的空隙。为防范“小金库”,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制定一系列管理办法,例如:财务管理、收费管理、票据管理、资金安全管理、委派会计管理办法等,对一些容易产生“小金库”的业务,如图书购置、设备购置、工程款支付、外协费支付、会议费支付等业务出台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加强对后勤服务产业集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校医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有重大财务收支的二级单位的财务监督,对上述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并定期轮岗,保证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做到内部的、外部的管理机制、监督制约机制相结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上不留空档,管理上不留空隙,各有关职能部门严格按规定办事,不为“小金库”提供生存的条件。要严格实行事业性收费等财政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任何高校和个人不得坐收坐支现金;要严格票据管理制度,禁止各种非法票据作为记账凭证,严查各种开具虚假票据的行为;要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账户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对大额资金不得用现金收付,对各种账户进行全面清理,禁止多头开户,不得涂改、损毁、丢失原始单据、凭证和账簿。
4.加大“打击”力度,专项检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实行群防群治。加大对“小金库”问题的监督检查力度,构建“小金库”防治长效机制。审计、纪检、监察和财务有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发现问题要一查到底。首先,要提高检查人员的业务技能,探索查处“小金库”的新方法,其次,要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从加强管理与反腐倡廉的结合上搞好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体系;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变离任审计为任期审计;要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举报人制度,对于群众举报要认真深入调查;对责任人包括高校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要按照党纪、政纪和法律规定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要注意抓典型,进行公开处理和曝光,达到查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四、结语
“小金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监督体系,强化高校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治“小金库”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赵曼.高校“小金库”的成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7(5)
[2]睦国英.浅议高校“小金库”形成的危害、原因与治理对策[J].群言堂,2010(10)
[3]李敏.高校“小金库”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机制探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本文编号:18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