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关系、生计策略对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农村留守妇女 + 主观幸福感 ; 参考:《南方人口》2017年01期
【摘要】:本研究基于安徽巢湖市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通过与非留守妇女和准留守妇女的对比,描述了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婚姻关系和生计策略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婚姻关系和生计策略对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代表"爱情"的婚姻关系和代表"面包"的生计策略对三类妇女的主观幸福感都存在影响,但三类妇女追求"爱情"和"面包"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对留守妇女而言,"爱情"和"面包"同等重要,二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相互独立;对准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而言,"爱情"和"面包"也都很重要,但同时"面包"是"爱情"的现实基础。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rural women in Chaohu City, Anhui Province,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marital relationships and livelihood strategies of left-behind women through a comparison with non-left-behind women and prospective left-behind women. Furthermore,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and livelihood strategies 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left-behind women is further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representing "love" and the livelihood strategy representing "bread" affect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three types of women, but the emphasis and content of the three types of women in pursuing "love" and "bread" are different. For left-behind women, "love" and "bread" are equally important, and their effect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For both left-behind and non-left-behind women, "love" and "bread" are also important. But at the same time, bread i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love.
【作者单位】: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农村留守妇女生计策略及家庭福利效应研究”(项目号:12BRK022)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流动人口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评估及决策支持集成平台示范应用”子课题(项目号:2012BAI32B07-02)的联合资助
【分类号】:C913.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丞;;生计策略对农村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性生活质量的调节作用[J];南方人口;2014年06期
2 郭海健;张正红;徐静;李小宁;李靖;;苏北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13年03期
3 吴惠芳;;留守妇女现象与农村社会性别关系的变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吴惠芳;叶敬忠;;丈夫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影响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0年01期
5 段塔丽;;性别视角下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抉择及其对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基于陕南S村的调查[J];人文杂志;2010年01期
6 熊承清;许远理;;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在民众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8期
7 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叶敬忠;吴惠芳;;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婚姻关系的影响[J];中州学刊;2009年03期
9 许传新;;西部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来自四川农村的报告[J];南方人口;2009年02期
10 王嘉顺;;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基于广东五市的数据分析[J];南方人口;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毛桂芸;农村留守妇女社会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雪娥;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飞;;农村留守家庭研究综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胡业方;;家庭及村庄核心功能变迁与妇女权力的建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3 郭宇宙;于子浇;刘红爱;李少华;;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症状改善及血清5-HT、BDNF水平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7年05期
4 段成荣;秦敏;吕利丹;;我国农村留守妻子的分布与生存发展现状——基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7年02期
5 李丽娜;孟维英;周晓伟;张建松;李薇;于晓宇;崔向军;;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年04期
6 郭君君;;老年人自我效能感-保护因素和非保护因素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年04期
7 谢佩贤;;疏肝和胃方和西药方案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失眠的效果对比[J];中医临床研究;2017年10期
8 蔡弘;黄鹂;;农业女性化下农村妇女生产参与及其生产意愿研究——安徽省调查实例[J];人口与发展;2017年02期
9 张祖样;牛瑾;李雪华;梅静远;宋丽军;付丽茹;陆继云;贾曼红;;边境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现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7年06期
10 徐笑林;;海南“候鸟老人”心理需求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香;中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技术进步方向[D];浙江大学;2014年
2 王慧慧;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测评与提升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3 赵凌飞;制造业企业员工积极心理水平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4 王丽君;0~2岁儿童父母育儿评估量表编制及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5 刘福刚;县域幸福指数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6 张峰;社会认同视角下农村居民幸福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翁琴雅;我国中学校长职业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江;主观幸福的经济学初探[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婉燕;农村居民幸福感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2 王福鑫;农村留守妇女婆媳矛盾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古婷婷;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妇女家庭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4 王巧丽;农村留守妇女运动参与现状及促进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5 朱德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探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刘琼;农村留守妇女闲暇生活小组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刘佳;个案工作介入留守妇女家庭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施晓娇;盘锦市留守妇女村务参与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婷;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农村留守妇女人际交往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10 窦靓;农村女性交往行为及其存在的道德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存同;余姣;;中国婚姻满意度水平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01期
2 吴惠芳;;留守妇女现象与农村社会性别关系的变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任义科;杜海峰;白萌;;生计资本对农民工返乡自雇就业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原;;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的劳动供给模式及其家庭福利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05期
5 吴亦明;;留守妇女在乡村治理中的公共参与及其影响——来自苏、鄂、甘地区的一项研究报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叶敬忠;;留守人口与发展遭遇[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蔡志海;;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12期
8 左海霞;;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关系构成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陈锋;;依附性支配:农村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一种解释框架——基于辽东地区幸福村的实地调查[J];西北人口;2011年01期
10 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网络重构行动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玲;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凤兰;社会排斥与农业女性化[D];厦门大学;2006年
4 李艳玲;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陈;高校女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D];汕头大学;2005年
6 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剑;上海城市弱势妇女群体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建英;;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发展状况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李楠;杨洋;;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吴惠芳;饶静;;农村留守妇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蒋永萍;;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评《阡陌独舞——中国农村留守妇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徐政;周生龙;;家家上项目 户户奔小康——徐州市推动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工作纪实[J];中国就业;2010年01期
6 余益兵;方明;王莉;王东;;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述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朱潼歆;;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8 李小华;阮积嵩;;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10期
9 童秀梅;;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的途径——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10 童秀梅;;刍议农村留守妇女再教育[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郭黎岩;卫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研究[A];第九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经济管理与人文科学分册)[C];2012年
2 应会君;黎瑛;;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分析及出路探讨——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晓宏;;当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现状与对策思考[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4 梁君思;;社会变迁背景下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全面发展的二维分析与对策初探[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叶兴武;;浅析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留守妇女问题[A];2013第六届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元勋;;基于AHP的农村新一代留守妇女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山东地区的调查问卷[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海燕;广东农村留守妇女的守望和期待[N];中国妇女报;2007年
2 张建虹;农村留守妇女存在“三多三少”现象[N];徐州日报;2007年
3 施中华;保康农村留守妇女调查[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年
4 记者 张春莉;李悦娥代表呼吁:重视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周庄;各级妇联助农村留守妇女创业致富[N];徐州日报;2008年
6 张园 才菁 本报记者 王超;农村留守妇女的互助之路[N];锦州日报;2008年
7 王蔚蔚;我市召开农村留守妇女互助小组现场推进会[N];巢湖日报;2008年
8 靳荣君;五市开展技能培训 农村留守妇女受益[N];黑河日报;2008年
9 刘国全;江口农村留守妇女“坐地生财”[N];铜仁日报;2010年
10 甘调;甘肃省农村留守妇女需要关注[N];中国信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娟;我国农村留守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霞;论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境况及其改善方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巧遇;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吕志;农村留守妇女科技素质培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胤;农村留守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5 马金萍;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素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骆敏;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李旭;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8 胡永帅;农村留守妇女存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9 魏翠妮;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雪娥;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72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4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