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理论室建室三十周年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8-05-08 07:03

  本文选题:理论队伍 + 文学理论研究 ; 参考:《外国文学动态》2012年01期


【摘要】:正2011年12月14至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理论室建室三十周年座谈会暨研究室建设规划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特别邀请到曾为理论室建设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五位资深研究员吴元迈、叶廷芳、章国峰、郭宏安、吴岳添先生,与理论室在职人员及部分曾在理论室工作的同仁一起,"追忆历史,思考当下,展望未来"。外文所所领导及出版界友人也作为嘉宾莅临会议。
[Abstract]:From December 14 to 16, 2011, the "Thirtieth Anniversary Symposium and Seminar 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th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 of the Institute of Foreign Liter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as held in Beijing. In particular, the meeting invited five senior researchers, Wu Yuanmai, Yie Tingfang, Zhang Guofeng, Guo Hongan, Wu Yuetian, who had made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room, Together with the incumbent and some colleagues in the theory room, "recalling history, thinking about the present,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Foreign language leaders and publishing friends also attended the meeting as guests.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分类号】:G322.22;I1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多友;顾也力;;“全球地域化”语境下东亚共同体如何“文学”?[J];东南亚研究;2007年06期

2 王勇;胡振江;;外国文学教学中人物分析的跨文化阐释[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3 李健;;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10年03期

4 万涛;;跨文化视阈下华裔美国文学文本中的言语交际信息差[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5 郑超;;浅析中西传统诗歌中的意境表达[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李恒田;王晔;;一个人的对话——赛珍珠小说思想中两种文化主体的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颜丽娟;;幽默背后的中西文化观之一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8 张霁;;异质与边缘的表达——论赫特·米勒创作的跨文化视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周化;;文化的“熔炉”——评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倪祥妍;方汉文;;跨文化视阈中的“零余者”——郁达夫和葛西善藏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连敏;;走近北欧诗歌——在京诗人与丹麦诗人的对话[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仙人掌;阿摩司·奥兹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魏薇;鲍博们眼中的当下中国[N];人民日报;2010年

3 世文;大江健三郎第五次访问中国[N];文艺报;2006年

4 任志茜;奥兹:让步意味着对生命的尊重[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许金龙;日本新生代作家中的“70后”和“80后”以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严蓓雯;外国文学研究界的一面旗帜[N];文艺报;2007年

7 世文;歌德—席勒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9年

8 见习记者 彭致;以色列作家奥兹用两支笔写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9 ;从阅读到批评[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我们究竟是谁?[N];文汇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鸿;跨文化的中国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思捷;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D];暨南大学;2003年

4 孙宗广;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D];苏州大学;2008年

5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林雯;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园园;正反馈效应下的昆德拉热[D];安徽大学;2007年

2 付鸿霞;寻找《围棋少女》在法国接受中引起共鸣的因素[D];厦门大学;2009年

3 李静;跨文化领域下文学经典文本的颠覆与重构[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王颖梓;韦恩·布斯文学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范若恩;复仇者的肖像——哈姆莱特犹豫的跨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李s,

本文编号:1860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60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5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