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交往实践观-现代人回归自我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8-05-14 13:25

  本文选题:交往实践 + 回归自我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十年多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改革,我们必须报以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信念。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严重。经济领域中的短期行为,官本位的盛行和猖獗,经济犯罪的大量增加,出台及实行政策都是举步维艰,知识贬值,人才素质日益降低,以及本文列举的种种现象。 实践的困难正是理论的困难。旧的社会交往系统趋于解体,但是迟迟未有新的社会交往系统去填补,这就造成了我们必须以个人尊严和权利的丧失或降低去换取经济指标的上升。本文对发生在现代中国人身上丧失自我的事件加以分析,并通过对交往实践观的理解和阐发,试图寻找现代中国人回归自我的路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列举和分析了现代中国人丧失权利事件,以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交往实践观的逻辑谱系。首先考察了交往实践观的历史基础,其次交待了交往实践观的思想来源,再次梳理了交往实践观的生成理路,最后分析了交往实践观的理论演进和实践效应。第三部分着重交往实践观的实践分析,在剖析现代中国人自我意识、自我权利丧失的基础上分析交往实践观合理性和可能性。第四部分在传统社会和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下分析现代中国人的交往困境,进一步论证交往实践观对现代中国人回归自我、突出重围的指导意义。
[Abstract]:More than a decade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face of China has undergone fundamental changes. We must return to the reform with firm confidence and the conviction that we will win. However,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reform, exposed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short-term behavior in the economic field, the prevalence and rampant of the official standard, the increase of the economic crime, the intro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are all difficult, the knowledge is devalued,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ed person is decreasing day by day, and all kinds of phenomena listed in this paper. The difficulty of practice is the difficulty of theory. The old so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ends to disintegrate, but it has not been filled by the new so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has caused us to exchange the loss of personal dignity and rights or the reduction of economic indicators for the rise of economic indicato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ent of the loss of self in the modern Chinese, and tries to find the way for the modern Chinese to return to themselve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preface, mainly enumerates and analyzes the modern Chinese disenfranchisement, as well as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pounds the logic pedigree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view. First of all, it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practice, then explains the ideological source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practice, combs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practice,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evolution and practical effect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ve practice.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practic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and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 self-consciousness and loss of self-rights. 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communication dilemma of modern Chinese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globalization, and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practic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to return to themselves and break out the tight encirclement.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建成;交往实践观:现代经济学变革的方法论选择[J];学海;2001年03期

2 任平;;论交往实践的三重结构[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1期

3 戴振宇;浅论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两次超越[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任平;交往的困境:模式演变及其趋向[J];开放时代;1996年05期

5 任平;;交往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J];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04期

6 陈倩倩;;试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30期

7 魏建龙;;交往实践:海西建设新视角[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2期

8 王丽萍;;全球化交往实践时代价值主体重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王忠桥;于成学;;基于交往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10 魏强;王小娟;;生态文明建构的确证——交往实践观对生态文明的解读[J];黑河学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及对中国的影响[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2 陈学明;马拥军;;马克思主义的命运——苏东剧变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马克思的启示[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3 戴生岐;;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陕西省2010年马克思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韩立新;;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劳动过程理论的生态学问题[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刘啸霆;;重读恩格斯——全球化背景下诠释和发展马克思理论的必然选择[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M.考林;黄陵渝;;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7 许斗斗;;论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性和过程性——兼与张奎良先生商榷[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胡世祯;;是批评还是赞扬?——评《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逻辑错误》[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雅林;;“生活/生产”互构: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理论体系的再解读[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孟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方法论分析[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遥译;当前危机导致马克思理论的回归[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花蕾 袁和静(书评人);马克思如何看待21世纪[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梁中堂;加强马克思遗著出版的几点建议[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舫;回归马克思的思想本真[N];人民日报;2011年

6 辽宁大学 宋伟;后现代主义并未超出马克思理论视域[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包心鉴;准确把握马克思理论的整体性和统一性[N];人民日报;2007年

8 [法]Jean-Claude Delaunay;国家在现代马克思理论中命运如何[N];社会科学报;2006年

9 吴越;让学生幸福地学习[N];天津教育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高定一;“这里没有领导,只有学员”[N];湘声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玉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江胜珍;论马克思的公平思想[D];中南大学;2012年

3 李芸;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对传播学的影响[D];上海大学;2012年

4 田志亮;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韩泽栋;理解“晚年马克思”[D];河南大学;2011年

6 张永红;马克思的休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7 刘真金;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涂四益;阶级与宪政——从洛克到黑格尔和马克思[D];武汉大学;2010年

9 穆方平;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中国化阐释[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肖永辉;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世界观[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实践视域[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赵丽;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形成的文本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3 王淼;马克思理论的现代性意蕴及其当代启示[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胡葆芸;马克思的社会科学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5 罗昊苏;马克思正义观之方法论初探[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刘娴靓;马克思历史主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雷;马克思语言观的当代阐释[D];广州大学;2010年

8 王慧;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贺;马克思与生态学思想的关系及其实践意蕴[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吴佩琦;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80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8880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d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