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中国式怨恨、差序格局与认同边界——情感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4 06:39

  本文选题:中国式怨恨 + 差序格局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6期


【摘要】:在注重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隐藏的情感因素基础之上,从情感社会学的本土视角出发,对于中国式怨恨情绪的起源与西方怨恨情感的差别进行了分析。从本土社会结构入手,讨论了中国式怨恨的社会根源在于差异格局的纵轴关系发生变化。与此同时,网络怨恨对于网络行动者而言,具有构建新的社会认同的正向功能,从本土视角出发,化解中国式网络怨恨的关键在于部分恢复人际关系的纵向连带。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hidden emotional factors in network group ev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rigin of Chinese resentment and Western resentment from the local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sociology. Starting with the local soc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at the social root of Chinese resentment lies in the change of the vertical axis of 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network resentment has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constructing new social identity for the network actors. From the local perspective, the key to resolve the Chinese network resentment lies in the vertical connection of restor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隐性传播研究”(14BKS07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面向国家安全的网络信息行为与治理研究”(16ZDA055)
【分类号】:C9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金山;;社会转型期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实然分析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黄学贤;陈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路径探析[J];学习论坛;2010年09期

3 周延飞;于水;;农村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学报;2010年10期

4 郭纯平;;关于新时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几点思考[J];学理论;2010年30期

5 余爽;丁宁;;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群文天地;2012年10期

6 刘晓丹;;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分析[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赵凤云;;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成因解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8 张思安;陈欣;;发挥思想教育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的“四导”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8期

9 陈晋胜,何卫平;群体性事件社会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群;;社会小组工作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探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才立琴;;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分析与解读[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3 高文英;;群体性事件处置中警察权配置问题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建成;;新时期青年群体性事件发生特点、趋势与源头化解机制探析[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5 王振清;;论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机制创新[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马伟军;陈滢滢;冯睿;;记忆参照效应中的人际差序格局[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阎力;;群体性事件爆发的社会心理条件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邓小兵;冯渊源;;群体性事件中的地方政府与媒体关系探讨[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金国华;连淑芳;姜珊;;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10 马伟军;冯睿;杨安博;邓志伟;;人际差序格局与关系归因偏好[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张林;广东将群体性事件数纳入地方官员考核[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年

2 绍兴市政府副秘书长 章剑谷;对群体性事件源头管理的思考[N];浙江日报;2011年

3 民族所 张继焦;差序格局:从“乡村版”到“城市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胡全柱 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差序格局”多元解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马戎;从中西比较看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N];北京日报;2012年

6 方旭东;从差序格局到差序场[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夏玉珍 刘小峰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再看“差序格局”:穿越历史空间的学术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法学所 莫纪宏;建设和谐社会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南方日报评论员;遏制校园暴力必须清理暴力文化[N];南方日报;2010年

10 刘裕国;社区建设是重头戏[N];人民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高峰;我国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全洲;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及其防治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李燕莲;我国群体性事件应对的危机公关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鹏云;对宗族力量参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5 董殿宇;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王秀娟;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协同关系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尹优;环境型群体性事件社会心理机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

8 邓宝瑚;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9 唐铭遥;社会资本视野下的政治稳定研究[D];海南大学;2017年

10 张磊;情感、利益对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影响及其阶层差异[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28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28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4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