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论社会科学的两类研究范式——可通约性与不可通约性

发布时间:2018-05-30 01:20

  本文选题:社会科学 + 主-客认知模式 ; 参考:《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摘要】:自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而社会科学相对遭到冷遇。在当代中国,这一现象往往表现为社会科学家在面对自然科学家时所呈现的集体失语状态。就知识结构层面而言,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文理分科所导致的大部分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懂自然科学所致;另一方面同样存在自然科学工作者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一局面的形成还有一个深层的哲学根源,那就是"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长期主宰着人类思维方式所致。自然科学以自然物质现象为研究对象,强调主体对物质世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完整地体现了这一认识模式,因而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而社会科学因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研究主体的多样性,互为性,从而在这一认识框架下被边缘化。要重新确立社会科学的"科学"地位,必须冲破主客二元的认识模式,认识到社会科学研究存在可通约和不可通约的两种范式,也就是要看到社会科学与实证的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别,让社会科学遵循自己的模式来处理自己的问题,摆脱唯科学主义的束缚甚至奴役,以一种更为开放的心态来构建当代科学概念,这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Abstract]:Since the 19 th century, the natural science has obtained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position in the human knowledge system, but the social science receives the relative cold welcome.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is phenomenon is often reflected in the collective aphasia of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face of natural scientists. As far as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is concerned, on the one hand, it may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social scientists do not underst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because of the division of arts and sciences. On the other hand, natural science workers do not pay due atten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re is also a deep philosophical root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situation, that is, the "subject and object" mode of understanding has long dominated the way of human thinking. The natural science takes the natural material phenomen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mphasizes the subject's understanding and grasps the law of the material world, which reflects this cognition pattern completely, thus occupies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position in the human knowledge system; Social science is marginalized under this framework because of its complexity, uncertainty, diversity and mutuality of research subjects. In order to re-establish the status of "science" in social science, we must break through the dualistic cognition model of subject and object, and realize that there are two paradigm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at is, universal and irreconcilable. That is, to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empirical natural sciences, to let the social sciences follow their own model to deal with their own problems, to get rid of the bondage and even enslavement of scientism.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strengthen the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with a more open mind.
【作者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系;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10JJD710014):马克思人本思想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重构研究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0YBA204):马克思本体论批判的逻辑进路及其当代启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应用”创新团队研究成果
【分类号】:C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启厚;苏联哲学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4期

2 傅守义;倪绍辉;;认真抓好社会科学群众团体的清理整顿工作——黑河地区社科联召开学会秘书长会议[J];黑河学刊;1990年01期

3 王建华;美国新史学的两次浪潮:比较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7期

4 胡绳;青年是社会科学的未来[J];社科信息文荟;1994年09期

5 时运生;;应重视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中的“公正”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1995年06期

6 ;《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创刊[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1年01期

7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J];全国新书目;2003年01期

8 ;征稿简则[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周春丽,吴鸣虎;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10 ;新年寄语[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彬;;论社会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Andrew Watson;;中国改革与社会科学的作用[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3 何畏;;市社联举办“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新民;;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研究[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中共毕节地委办公室 毕节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地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奖办法》的通知[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6 朱世奎;;挥师经济主战场(代序)——关于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改革等问题的思考[A];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经验文集[C];1991年

7 赵庆臣;;发挥社联作用 繁荣社会科学——学习江泽民同志在上海社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的体会[A];全国第三届社科学会工作理论研讨会材料专集(1)[C];1998年

8 王忠武;;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科学发展[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9 ;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学术成果评奖办法[A];图书馆与人文精神——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八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学会科研活动应注重成果转化[A];2006年学会发展相关问题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方芳 通讯员 吴翠云;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拉开帷幕[N];北京日报;2006年

2 实习记者 刘雯飞;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的巨大变化[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朱勤;社会科学与“五点一线”同行[N];辽宁日报;2008年

4 记者 冯启良 实习生 孟静航;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N];赤峰日报;2010年

5 郭芳;普及社会科学 打造人文青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毛中秋;创办社会科学网站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乔新生;用有效机制繁荣社会科学[N];北京日报;2002年

8 靳辉明;新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9 王慧峰;社会科学:时代最深刻的需要[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佘莲 本报记者 李兵;为提高公众素养提供智力支持[N];锦州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成鱼;社会科学中的概念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商慧;胡锦涛社会科学思想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吴桂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张小龙;自然主义和社会科学[D];厦门大学;2009年

5 牛晓_g;社会科学中的因果说明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6 胡晓丽;社会科学模型化的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郭培琰;现代性与社会科学的关联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8 孙明贺;社会科学中的计算机实验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9 林海斌;基于TOPSIS法的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亚鹏;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初探[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32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532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5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