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质量分析:问题聚焦和建设路径——以成渝地区为例
本文选题:新生代农民工 + 城市融入 ; 参考:《农村经济》2017年09期
【摘要】:本文以社会质量理论为指导,从"制度—非制度"、"集体—个体"两大维度,梳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因素,构建其城市融入的社会质量分析框架,明晰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因素和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该分析框架对成渝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问题集中体现在公共服务质量较低、人力资源开发不足、身份认同不高三个方面。据此,当前成渝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在逐步完善无差异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改善其融入条件,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源开发,以强化融入能力、提升融入动力,进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增进他们融入城市的文化归属和身份认同,实现"高质量"的融入。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quality,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system-non-institution" and "collective-individual", this paper combs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constructs the social quality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urban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lear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key factors and the main path.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engdu-Chongqing area by using the framework, and finds that the problem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low quality of public service, inadequat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low identity. Accordingly, the focu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 integration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should be to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integration,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such 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kills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gradually improving the supply of undifferentiated public servic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integration, enhance the power of integration, and then promot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enhance their integration into the city's cultural ownership and identity, and achieve "high quality"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与监测体系研究”(编号:14ZDA030) 四川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机制和路径研究”(编号:2017ZR0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12;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绍辉;赵俊文;;新生代农民工两地分居问题研究——对湘中H村的考察[J];青年探索;2009年02期
2 邓秀华;丁少洪;;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与城市和谐社区建设[J];青年探索;2010年03期
3 王蕊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1年14期
4 赖广昌;;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困境[J];中国职工教育;2011年09期
5 王苍龙;;新生代农民工的友缘关系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2年05期
6 柯仲甲;;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08期
7 孙友然;焦永纪;张新岭;江游;;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职业时空;2012年11期
8 臧秀娟;王子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研究——以贵阳市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司志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效缓解新生代农民工非理性流动[J];工会信息;2012年15期
10 冯慧娟;;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霞;;漂泊·成长·抗争·迷茫——新生代农民工的打工叙事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2 马晨曦;石向实;向叶敏;;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公私观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3 崔晨星;石向实;张锦琳;;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4 白文璐;郑莉君;;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调查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5 王竹林;;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6 钟小浜;郭科;黄海涛;;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和社会融入现状及对策[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7 罗丞;;新生代农民工失范原因及形成机制:基于制度分析的发现[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8 袁莉;童欢欢;桑青松;;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账户内隐结构的实证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吴杲;;新生代农民工的离职:一个探索性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张淑华;郭钰娇;李海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类型及其与偏差行为的关系实验[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邓红阳;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维权[N];法制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慧;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要迈几道坎?[N];光明日报;2012年
3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李煜 朱妍;缓解新生代农民工“双重脱嵌”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张冲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对新生代农民工婚姻问题的探讨[N];中国人口报;2010年
5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理财;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的新倾向[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程小旭;两位大学生与一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
7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 谢建社;融城与逆城:新生代农民工两难选择[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特约撰稿 颜琳;帮他们在城里安家[N];杭州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刘力源;多管齐下助社会组织茁壮成长[N];文汇报;2011年
10 杜晓;城镇化应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N];法制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胡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生态系统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邹美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苟延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制度性融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齐庆伟;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调查报告[D];安徽大学;2012年
6 汪丽娜;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7 张艳芳;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8 王蕊蕊;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9 熊文娟;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通婚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10 常蕾蕾;新生代农民工择偶困境及对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本文编号:1957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57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