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期刊与青年学的构建
本文选题:青年研究 + 青年学 ; 参考:《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学构建历三十余年而未能确立,除了青年研究本身尚不成熟外,青年期刊的"缺席"是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重要原因。期刊在学科构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表和传播凝聚学者,通过边界和中心的设定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通过批评与评价明确学科构建的方向和路径;通过研究对象与范式的确立宣告学科的诞生。由于教化和规训的传统、共青团青年工作的"血统"以及"单位制"的束缚,青年期刊无法担当起期刊在学科构建中应尽的责任。与此相对应的是,青年学的构建没能得到学术界的响应,成了共青团系统的自言自语。因此,青年期刊必须完成从共青团系统的封闭"园地"到青年研究开放平台的转型,真正参与青年研究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方能不辱使命,而转型则意味着青年期刊从内容到传播平台的重构。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studies, which began in the 1980s, has not been establish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part from the immaturity of youth research itself, the absence of youth periodical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that should not be ignored. Periodical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rough publishing and disseminating condensing scholars,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academic communit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boundaries and centers,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and path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rough criticism and evalu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object and paradigm proclaims the birth of the subject.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 of education and discipline, the "lineage" and "unit system" of the youth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he youth periodicals can not take up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periodical i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Correspondingly, the construction of youth learning failed to get a response from academia and became the self-tal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ystem. Therefore, the youth periodicals must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losed "garden"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ystem to the open platform of youth research, and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f youth research. The transformation means the reconstruction of youth periodicals from content to communication platform.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编号:14YJAZH1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1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诗;;对青年研究的反思[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谢昌逵;;对中国青年研究的反思[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2期
3 沈杰;;中国青年研究的发展走向[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3期
4 陆玉林;;青年研究:学科逻辑与问题意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的反思[J];当代青年研究;2007年05期
5 ;欢迎订阅2009年《当代青年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8期
6 郗杰英;;责任与使命——写在《中国青年研究》创刊20周年之际[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5期
7 ;历任总(主)编、社长寄语,庆祝《中国青年研究》创刊20周年[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5期
8 田杰;;青年研究的史学范式与理论图景[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06期
9 ;《当代青年研究》投稿须知[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6期
10 康年;邓蕾;黄洪基;;问题研究向学科化研究的转向——青年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中建;闫立超;;回顾 反思 展望——中国青年研究学科化进程30年[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文库”编委会名单[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3 方奕;王桂琴;;我国青年研究类学术期刊发展的量化分析[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4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文库”编纂说明[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5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文库”编纂说明[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6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文库”编纂说明[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7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文库”编纂说明[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文库”编纂说明[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9 方奕;;《中国青年研究》引文及传播的量化分析[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10 方奕;;21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网络问题研究述评[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柳青 王焕照 孙颖;打造青年人成才的摇篮[N];吉林日报;2011年
2 俞菀 蒋蕾;说走就走,,“裸辞”一族不断增多[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3 俞丽辉;上海近七成孩子期待社区在假期中发挥作用[N];中国社会报;2007年
4 本报驻法国记者 李钊;让人才成就新世纪里的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施红霞;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62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62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