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信息流动与农民采用新技术——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假设”的再检验
本文选题:社会网络 + 信息流动 ; 参考:《农业技术经济》2017年12期
【摘要】:本文将信息要素纳入生产模型中分析了信息对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影响,并从强、弱关系的视角理论分析了农户社会网络对获取技术信息的影响机制,以淡水养殖户微生物调水技术采纳为例,建立计量模型检验理论假说,研究发现:掌握新技术信息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纳技术;在中国农村的社会背景下,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假设"不能完全解释农业新技术信息传递机制,表现在:强关系对农户获取技术信息有显著正向影响,弱关系对农户获取新技术信息没有直接促进作用,其发挥作用需要借助由强关系充当的关系桥;弱关系在信息流动中的作用不一定大于强关系,在横向和纵向网络中,强关系对农户掌握新技术信息的直接促进作用更为凸显,而在斜向网络中,弱关系通过关系桥对农户掌握新技术信息的间接促进作用更为凸显。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on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by farmers by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elements into the production model,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farmers' social networks on obtaining techn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ong and weak relationship. Taking the adoption of microbial water transfer technology by freshwater breeders as an example, an econometric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It was found that mastering new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affected farmers' adoption technology; in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China's rural areas, Granovit's "weak relationship hypothesis" can not fully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new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hich shows that strong relationship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farmers' access to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weak relationship has no direct promoting effect on farmers' access to new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he role of weak relationship in information flow is not necessarily greater than that of strong relationship.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networks, the direct promotion of strong relationship to farmers' mastering new technology information is more prominent. In oblique network, weak relationshi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farmers to master new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hrough relationship bridge.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罗非鱼产业技术效率与市场竞争力关系研究”(编号:71273135)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C912.3;F323.3;F32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嗣新;;势不可挡的“网络公民意识”[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3期
2 程国萍 ,熊云生 ,吴敏;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研讨[J];决策探索;2005年07期
3 彭华涛,谢科范;创业社会网络的概念界定及拓展分析[J];学术论坛;2005年02期
4 安建增;王绽蕾;;从社会网络视角论西部农村现代化的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7期
5 吴玉锋;;从传销看社会网络的生产[J];商场现代化;2008年07期
6 余桂玲;;从社会网络视角看企业创业活动[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7 彭兰;;从社区到社会网络——一种互联网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拓展[J];国际新闻界;2009年05期
8 余建华;;支持与束缚:传统社会网络与地下“性产业”中的女性——以《生存与体验——对一个地下“红灯区”的追踪考察》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7期
9 黄一戎;张伟炜;;浅谈社会网络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09年11期
10 雷玉琼;徐刚;;社会网络作为资源流动渠道的理论建构[J];学术交流;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尚意;吴莉萍;王策;;都市更新中社区社会网络变迁的结构主义分析——以北京西单南太常社区整体搬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郭彦丽;;社会网络视角下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研究[A];信息资源配置理论与模型研究——2009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专集[C];2009年
3 张闯;;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渠道权力结构与策略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范昕;面对巨大的社会网络,,你无法独立存在[N];文汇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蔡双喜;家政服务员如何建构社会网络[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贾利强;人物研究须重视社会网络与日常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梁捷;节点人际关系[N];经济观察报;2012年
5 ;加强理论研究 推动社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裴志军;社会网络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2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3 高红艳;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D];上海大学;2007年
4 李汉宗;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差异:社会流动与社会网络[D];武汉大学;2011年
5 曹子玮;樊援的绳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洋;国有企业高管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行为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王利娟;都市菜贩的社会网络建构[D];西南大学;2015年
3 梅芳;现代流动人口同乡组织社会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网络视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玲;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群体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5 高继波;城市居民社会网络及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6 吴慧之;美国社会资本的阶段性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7 李亚萍;社会网络视角下的陕西农村社区养老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8 蒋双;个体特征、市场环境和资源需求对东山再起者社会网络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9 屈超;社会网络中强关系团队和弱关系团队形成方法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10 王庭庭;社会网络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择偶观念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86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8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