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非政府组织对我国境内工人群体的影响
本文选题:境外非政府组织 + 工人群体 ; 参考:《中南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境外非政府组织所开展的活动对我国工人群体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工人群体维权意识的提高,改善工人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促进劳工组织发展等方面,有正面积极的影响。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境内发展具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发挥了大量正面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其正面的作用自然源于其公益性的本质。但是,由于国内工人权益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企业行为失范,政府行政不作为,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工会组织形同虚设,个人面前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的淡化等方面的原因,境外非政府组织使得工人群体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削弱工会组织的组织影响力,扶植了非法的工人维权组织。面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情况,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工作,从政府、社会、第三方组织三个方面加强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加强国内非政府组织的建设,完善工人权益保护机制,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以化解境外非政府组织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正面作用,提升政府执政能力。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 activities of foreign NGOs have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on Chinese workers. Foreign NGO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workers' rights awareness, the improvement of workers' work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organiz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has a certain law of activity, has played a large number of positive role, for our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as made undeniable contributions, its positive role naturally stems from its nature of public welfare. However, due to the imperfect protection system for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domestic workers, the abnorm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the inaction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background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virtual existence of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the dilu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front of individuals, and so on,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make workers' trust in the government decline, affect normal economic order, weaken the influence of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and foster illegal workers' rights organizations. In the face of the activities of oversea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foreig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government, society, and third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e should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protecting work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work of public opinion, resolv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oversea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oversea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 the government's governing ability.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412.6;C9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雪;;和谐社会背景下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依法管控与治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孔祥利;李冬梅;;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朱志刚;李腊生;;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11期
4 杨修菊;;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预防——以池州6·26事件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刘学军;;新时期我国群体事件不断发生的成因及其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4期
6 唐喜政;;依法规范群体事件中政府公关活动的思考[J];公关世界;2009年10期
7 蔡宇轩;蔡理;张成;;城市拆迁重建群体事件发生原因及预防机制的构建[J];统计与管理;2009年06期
8 吴昊;;网络文化对学生群体事件的影响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年03期
9 任剑涛;;群体诉求伸张的制度安排[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0期
10 邓海荣;;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舆论生成与引导[J];当代传播;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月球;;农村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国;;新时期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的基本原则[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3 赖安婷;方平;;群体事件中群体情绪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杜震华;;对新形势下应对和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实践与思考[A];犯罪防控与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犯罪学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年)[C];2013年
5 贾鼎;;基于公众参与视角的环境治理中群体事件发生机制研究[A];第七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蒋佳瑜;;群体事件中的国家被害角色解析[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解坤;武艳艳;;群体事件的应对策略——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A];当代法学论坛(2011年第2辑)[C];2011年
8 齐冬梅;王晓霞;;网络群体事件预防与政府网站功能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马天山;;民族性群体事件有效处置法律问题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10 廖小东;曹文波;;民族地区突发性群体事件与政府危机管理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共乐清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林仕川;坚持“四用”处理好突发性群体事件[N];温州日报;2009年
2 吴杭民;恶性群体事件背后都有腐败[N];法制日报;2013年
3 特派记者 李文生;群体事件处理应纳入法治轨道[N];深圳特区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宋菁;群体事件纳入地方官考核[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记者 王治国;全国规模性群体事件明显下降[N];检察日报;2013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邵道生;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驻马店市驿城区法院审委会委员、庭长,中国法学会会员,法律硕士 陈升阳;关于跨区域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对策[N];驻马店日报;2009年
8 厦门大学教授 谢泳;设法解决群体事件中谈判者缺席问题[N];南方周末;2007年
9 中国社科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于建嵘;群体事件会越来越少吗[N];南方周末;2009年
10 记者 莫小松;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N];法制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罗成琳;突发群体事件演化及其应对预案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王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雪洁;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利益冲突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曹嘉霖;网络群体事件演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欧男;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突发性群体事件治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金研;网络群体事件诱发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吕卿;泄愤型突发群体事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陈洁;我国突发群体事件的处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7 杨梦石;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郎静臣;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卢帆;政治颠覆型网络群体事件的预防与治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欢;基于本体的群体事件知识管理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95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199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