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化-生物人”假设
本文选题:社会科学研究 + 人性假设 ; 参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以人为根本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必定要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对人类行为的研究。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依托于"经济人"和"文化人"假设,二者分别强调人的生物(自然)属性与文化(社会)属性,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人也因此被分裂了,因而亟需整合。然而过去简单拼凑的做法是失败的。真正的出路在于:把握和揭示人的两种属性究竟是怎样结合在一起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的。由此我们提出"文化-生物人"假设,它表明:人的行为,其实是由人的生物性需要和文化性需要通过趋利避害的生物机制而催生出来的;趋利避害的生物机制,就是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相互结合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作用的方式。如果"文化-生物人"假设确实能够将"经济人"和"文化人"假设整合起来,从而恢复一个完整的人,那么"经济学帝国主义"和"社会学帝国主义"就将遭到摧毁,社会科学研究的大同主义则有望实现。
[Abstract]:The social science, which takes man as the basic research object, must take certain human nature hypothesis as the premise to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n human behavior. The curren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 and "cultural man". They emphasize the biological (natural) attribute and the cultural (social) attribute of human being respectively.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integrate. But the simple patchwork of the past has failed. The real way out is to grasp and reveal how the two attributes of human beings are combined to influence human behavior. From this, we put forward the hypothesis of "culture-biological person", which shows that human behavior is actually born out of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biological needs and cultural needs through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seeking advantages and avoiding harm;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of seeking benefits and avoiding harm; It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re combined to act on human behavior. If the "culture-biological" hypothesis can indeed integrate the "economic man" and the "cultural man" assumptions, and thus restore a whole person, then "economic imperialism" and "sociological imperialism" will be destroy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f the Datong doctrine is expected to achiev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分类号】:C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冬华;;人的本质与人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2 郭俊永,王圣松;正确理解人性的二重性[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刘泽民;论“人性”[J];益阳师专学报;198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海;我国高校经济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凌雪冰;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户耕地投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雄;土地使用权征用法经济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吕海霞;人性化设计理念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D];河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莉;论人的自然无意识[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2 冯周卓;论实践对人性的规定[J];求索;2005年03期
3 胡义成;人·人性·人情[J];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4 王元化;;人性札记[J];上海文学;1980年03期
5 易小明;人的三重属性与人的二重属性[J];学术界;2005年06期
6 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年03期
7 杨安(山仑);美学与人学[J];文艺研究;1983年03期
8 何锋;马彬;;试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学术交流;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然;从零开始 争创一流─—《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百期纪念会纪要[J];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06期
2 拉巴平措;更新观念 锐意进取 努力推进我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新进展[J];西藏发展论坛;1998年02期
3 杨世文;从制度上保证社会科学研究出精品[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12期
4 ;不断增强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时代感——“关注理论前沿问题,繁荣社会科学研究”座谈会纪要[J];理论学刊;2003年03期
5 纪苏;;编者的话[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6年01期
6 段少军;夏汉卿;;社会科学的繁荣促进了二汽的兴旺发达[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08期
7 段渝;突破与悖反[J];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02期
8 甘德荣;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工作[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9 顾晓鸣;社会科学研究在于通观[J];河北学刊;1986年06期
10 晓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科学研究”专题座谈会综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运用社会化手段 整合社会科学资源 繁荣发展我省社会科学事业[A];全国社科联第八次学会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2 毛小波;;科学与作为科学载体的社会科学团队——对社会科学团队创新的一点思考[A];创建品牌社团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穆赤·云登嘉措;;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A];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经验文集[C];1991年
4 顾爱华;;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内涵、特征与功能[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李光英;;繁荣社会科学 促进遵义发展[A];全国社联第七次学会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6 顾爱华;;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内涵、特征与功能[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立足改革创新 构建科学机制 不断增强社科联工作的动力和活力[A];全国部分省(市、区)社科联创新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C];2008年
8 四川省社科联课题组;;四川省社会科学类学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A];全国社联第七次学会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汇编[C];2002年
9 ;后记[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10 顾爱华;;第三章 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内涵、特征与功能[A];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海波;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N];光明日报;2010年
2 记者望远;我市2010年度社会科学研究招标课题正式立项[N];营口日报;2010年
3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王新明 刘书越 杨春娟;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民生[N];光明日报;2011年
4 陈东辉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建与政治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避不开价值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刘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重视学科性的研究综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奚洁人(作者系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超越和融合[N];文汇报;2001年
7 记者 王早霞;省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开评[N];山西日报;2009年
8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贺雪峰;社会科学研究应进入中国经验[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首席记者 栗明;全市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召开[N];鞍山日报 ;2009年
10 记者 王早霞;基础研究有创新应用研究有突破[N];山西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武刚;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定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倩;高校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18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018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