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强国的空间分布
本文选题:人文社会科学强国 + 强国强盛期 ; 参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02期
【摘要】:用统计方法分析人文强国空间转移轨迹,得出15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强国在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之间发生的10余次转移。基于此,进一步研究人文强国的强盛期、强国竞争力、转移模式等人文强国特征;最后,探讨了人文强国绝对人文社会科学家人数平均值的指数增长情况。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pace transfer of the humanities power, the autho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10 transfers between Britain, Italy, France,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15th century to the 1960s of the moder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powers in Britain, Italy, France,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istic powerful country such as the strong period, the competitive power, the transfer mode and so on. Finally, the exponential growth of the average number of absolute humanistic social scientists in the humanistic power is discussed.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Zd-051)
【分类号】:C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峰松;科学与社会互动——浅谈科学和文化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魏屹东,郭贵春;科学中心转移现象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6期
2 郑伟红,郑卫丽;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研究——《自然科学和技术史问题》内容计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3期
3 侯德贤;杨琳;;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品质”素质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璐;15世纪以来世界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年龄与成果的时空分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于冰;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意识形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晓文;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研究与我国科学发展状况分析[D];天津大学;2004年
3 郑伟红;俄罗斯科学史走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周礼文;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2年
5 郑芳;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科技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西泽;春秋战国与古希腊时期科学思想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刘敏;中国基础研究的社会环境建设问题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高照;费耶阿本德的自由社会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楠森;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德麟;进一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J];理论月刊;2000年04期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十五”发展规划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0年03期
3 张建华;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03期
4 刘文瑞;略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的几个问题[J];科技·人才·市场;2001年06期
5 胡红生;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谭爱娟;人文社会科学与创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7 ;全社会都应该重视人文社会科学[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8 林岗;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接轨”[J];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09期
9 王本法;冲突与整合——简论21世纪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发展趋势[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赵有信;从知识经济看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J];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纪宝成;;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纪宝成;开拓创新 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1年
2 刘大椿;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4年
3 马费成;如何评价人文社会科学[N];光明日报;2007年
4 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的若干问题及应对[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杨义;人文社会科学的归属、价值和责任[N];人民日报;2009年
6 毕研韬 旅欧学者;人文社会科学也要讲实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杜学亮;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评奖机制[N];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人文社会科学如何面对变化的世界[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梁战平;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又创新天地[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赵琪;掌握人文社科规律可更好服务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潘照新;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石亦璞;论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理解和说明”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牟宗泉;促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20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02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