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与东北振兴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
本文选题:东北振兴 + 哲学社会科学 ; 参考:《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1期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建设巩固东北根据地,党中央向东北派出两万余名干部,其中包括众多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的优秀人才。新中国建立后,为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党中央又向东北派出大批科技文教人员,同时广泛建设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文化设施。这两次大规模的人才派遣,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版图上东北"人文不盛"的局面,嵌入式地使东北成为工业基地的同时,也成为科技文教都比较发达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东北的文教人才开始向关内中心地区流失,改革开放之初和90年代后,又出现两次较严重的流失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党和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业中,必须振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教育,而制止人才大规模流失和吸引与培养新人才,是全面振兴东北的重要环节。
[Abstract]:During the Liberation War, in order to build and consolidate the northeast base are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sent more than 20,000 cadres to the northeast, including many outstanding talents engaged in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nd cultural educatio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in order to build the northeast industrial base,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sent a large number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ersonnel to the northeast, and extensively built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facilities. These two large-scale personnel deployments have greatly changed the situation of the "lack of humanity" in the Northeast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map, making Northeast China an industrial bas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50s, the Northeast people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began to run away to the central area of Guanghuan. After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90's, there were two more serious loss phenomena. Under this background, in the great cause of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must revitalize the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nd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Northeast to stop the large-scale brain drain and attract and train new talents.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7BZW058)
【分类号】:C12;C96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义平;;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稳步发展[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稿约[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3 ;我校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再创新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本刊编辑部;;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管理论坛”开展征文活动[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年02期
5 ;我校又一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同盛;;2011年我校获得2项国家社科基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声音[J];教育与职业;2011年19期
8 杨光;;我校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实现历史性突破[J];理论学刊;2011年07期
9 ;《桂海论丛》征稿启事[J];桂海论丛;2011年04期
10 段梅娟;;我校又一批社科课题获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光星;;毕节地区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汇报[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2 鲍振东;;谈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认真学习贯彻《意见》 努力做好学会工作[A];全国社科联第八次学会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4 沈健;;序[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5 ;准确定位 把握机遇 进一步发挥省级社科类社团的作用——杨路平在省级社会科学类社团负责人培训班上的发言[A];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C];2009年
6 周发源;;创设职能 提高地位 扩大影响[A];全国社科联第八次学会工作会议材料汇编[C];2004年
7 王伟男;;要从改善大环境做起——对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几点思考[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创新思路 扎实推进 开创社科学会工作新局面[A];全国社科联第十二次学会工作会议交流材料[C];2008年
9 ;后记[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前言[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昔;让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保持旺盛而鲜活的生命力[N];河南日报;2005年
2 鲍振东;建设高素质哲学社会科学队伍[N];辽宁日报;2005年
3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隽鸿飞;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坤宁;12卷丛书回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年历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5 省社科联;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服务安徽崛起大业[N];安徽日报;2008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王伟光;改革开放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N];经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孙宏波;坚持改革创新 服务发展大局[N];吉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元静;我区举行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N];毕节日报;2008年
9 ;本市200余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获奖[N];北京日报;2008年
10 苏丽娅;我市8项成果在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获奖[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志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2 牟宗泉;促进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管理创新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68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06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