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文史哲》英文版创刊学者激辩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8-06-29 10:25

  本文选题:中国文化 + 《文史哲》 ; 参考:《文史哲》2014年04期


【摘要】:正在中国崛起已然促使国际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发生巨变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当今世界的学术格局,这是中国学术界、思想界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6月25日,在"方法与路径: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学术研讨会暨《文史哲》英文版首发式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齐聚青岛,围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及其实现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rise of China has already promoted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how to make Chinese culture go out and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academic structure of today's world, this is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On June 25, at the symposium on "methods and paths: how to go ou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English edition of "Cul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Nanjing University, Zhejiang University, Sichuan University, Wuhan University, Jilin University, Xiamen University, More than 3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Shandong University and other institutions gathered in Qingdao to launch a heated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realization paths that Chinese culture faces to the world.
【分类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义俊;“负担起中国文化的责任”——钱穆先生百龄纪念学术研讨会述要[J];学术月刊;1995年10期

2 安希孟;;评述当前中国文化学术领域某些趋势——私塾、科举、尊孔、读经、节日和语言[J];社会科学评论;2006年02期

3 邓牧之;也谈“国学”与“西学”的论争──兼及蔡仲德的《“五四”的重估与中国文化的未来》[J];探索与争鸣;1997年01期

4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首批10部优秀成果简介(下)[J];求是;2006年11期

5 王宁;;“全球人文”与人文学科在当代的作用[J];探索与争鸣;2011年08期

6 包遵信;;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文化史比较研究浅谈[J];读书;1986年05期

7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J];全国新书目;1994年11期

8 彭定安;关于中国文化的札记[J];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06期

9 全慰天;;以实见长 不尚空谈[J];读书;1989年03期

10 李文;;中国文化 中国精神[J];读书;199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桂芳;;30年来中国人文精神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鸿刚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我们应该如何重塑民族心态[N];长江日报;2007年

2 李剑鸣;精读几本书[N];南方周末;2007年

3 崔存明;学术的求真与致用[N];光明日报;2006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秘书长、教授 彭永捷;重振国学:一场新的文化启蒙[N];今日信息报;2005年

5 李学江;投入自然的怀抱[N];赤峰日报;2006年

6 朱政惠;史华慈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N];文汇报;2007年

7 卢森堡欧洲与国际问题研究所 阿曼德·克莱索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 季塔连科 北京大学 乐黛云 新加坡国立大学 王赓武 北京大学 汤一介 美国哈佛大学 傅高义;世界聚焦中国 构筑文化交流平台[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主编 刘梦溪;史华慈:最后发表的思想[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汤一介;送去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中国之道:传统现代相映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方昱;“科学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时代》月刊(1941—1948)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姚莹;论胡适的学术设想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秀文;人文主义概念的历史界定[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曲国艳;中国人“和为贵”的观念[D];外交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081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081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b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