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何以可能——社会科学中反思普遍主义的主要视角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even global social sciences, localization is a subject of constant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opinions of various native expositions are mixed and difficult to unify, many viewpoints reflect various intellectual positions of reflecting universalism in social science to varying degrees. These intellectual positions of reflective universalism ar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historicism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 sciences. The idea of historicism in social science originated in Germany in the 19th century, but in contemporary knowledge theory and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ere are many paths of evolution, which can be grasped from many angles. These different angle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hermeneutics, practice, power and complexity. These theories of knowledge involve some unique element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such as meaning, value, power and openness of system, which challenge and criticize the scientific view of universalism in a stronger sense. Reflecting on the scientific view of universalism in social science from different angles provides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the discussion of local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nd also helps to reveal the deep theoretical logic behind the intricate discussion of localization. Therefore, it provides a powerful knowledge theory basi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
【作者单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C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吴彤;复杂性范式的兴起[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6期
2 赵鼎新;;集体行动、搭便车理论与形式社会学方法[J];社会学研究;2006年01期
3 俞吾金;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J];文史哲;2004年02期
4 殷杰;安篪;;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思想——兼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第三条进路[J];哲学研究;2007年09期
5 丁立群;;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孰为第一哲学?[J];哲学研究;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德薇;郑杭生;;社会学如何想象——有关社会学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单传友;;时间间距:意义的创生之渠——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章征科;;洋务运动时期士向知识分子的初步转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张早林;;个人日常社会行为:韦伯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赵玉丽;;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李雅菲;张红跃;;浅析阿多诺的“中介”范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7 李娉;;列奥·施特劳斯对韦伯事实与价值分野方法论的批判[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吕雪飞;;浅析民初奉天省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中出现的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金自宁;;《公法与政治理论》:阐释性方法的一个样本[J];北大法律评论;2003年00期
10 焦宝乾;;法律意义世界的进入与困惑——谢晖著《法律的意义追问》读后[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刘晓红;;高校大学生节能责任的分担与治理机制探析——以大学生电能节约为例[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3 刘晓红;;论公众集体节能的行动逻辑[A];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会刊[C];2010年
4 董正华;;韦伯、桑巴特、托尼资本主义精神动因思想比较——兼评格林菲尔德的新著《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朱红文;;社会科学观念的变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6 孙玮;;以大众的名义——当前大众传媒的文化民粹主义倾向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7 张姝艳;;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学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卫;;科学实践中的仪器——兼论科学进步的标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10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殷猛;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与实践本位驱动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果;业主委员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郭玲;基于复杂性范式视角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钱啸寅;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婧;保定老调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要武;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康;;从区域研究到文化研究:人文社科学术范式转换[J];文艺研究;2007年06期
2 黄杰;;“话语霸权”、批判性反思和中国学人的学术自觉——从王绍光《祛魅与超越》等谈起[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5期
3 张新民;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欧阳芸,朱红文,廖正涛;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兰州学刊;2005年02期
5 黄少华;两种文化的分裂与沟通[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谭江华,侯均生;试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进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7 苏渔;;第七届欧洲社会科学史大会[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8 许纪霖;学术的本土化与世界化[J];读书;1995年03期
9 阎光才;清华国学院的浮沉及其在当代学术界的价值[J];学术界;2005年02期
10 ;学术的本土化与世界化[J];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新民;;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的社会科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研究[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郝雨凡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郝雨凡:只有充分国际化才能真正本土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举水;规范化反思、本土化再造: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生命力(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王曦影;国际化、本土化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理念[N];光明日报;2002年
4 举水;规范化反思、本土化再造: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生命力(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 葛兆光;葛兆光:讨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重返学术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成中英;成中英:不能完全按照西方模式进行中国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洪大用;读懂中国 创新理论[N];人民日报;2005年
8 李强;谈谈社会学的“中国化”[N];光明日报;2000年
9 高瑞泉;在“道问学”中“尊德性”[N];文汇报;2006年
10 张秀华 王永斌;关注现实问题深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2334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334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