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学方法论的“文史哲”传统
[Abstract]:As a sign of the shift from classical anthropology to modern times, fieldwork is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overcoming the spectre of Eurocentrism. " The interpretation of "law" is one of the symbols of modern anthropology's turning to the present age. Its insight lies in the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the "context" of other people, but it also leaves a back door to "ghost"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oncrete method support. Who "interprets" who, "interprets" what, how "interprets", has the question. The extreme postmodernists even completely deconstructed the objectivity of interpretation. In fact, each other has his own tradition of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Only by changing the status of "being interpreted" in one direction and giving the other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the right to give priority to interpretation can we avoid using the so-called "universal theory" to judge the other as a horse. To let the other "speak" and talk to the "interpreter" on an equal footing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the tradition of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as the methodology of anthropology, but also the foundation stone of the methodology of contemporary anthropology towards the new era.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分类号】:C9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托马斯·K.席佩斯,柳青;“隐姓埋名的人类学”:当今欧洲的人类学教学[J];第欧根尼;2002年01期
2 威廉·亚当斯 ,黄剑波;寻找人类学的自我[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3 徐杰舜,范可;我的人类学之路——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张继焦;人类学方法的特点、不足和改进方向[J];民族研究;2002年05期
5 庄孔韶;回访的非人类学视角和人类学传统——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1期
6 覃锐钧;人类学的眼光和价值取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7 杨清媚;以人为本——浅谈“人类学眼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8 徐薇;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类学之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9 刘小枫;;人类学的“欲望”与古典[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11期
10 覃锐钧;;源头活水:人类学的理论学习与方法论意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继焦;;都市人类学:国际和国内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2 吴大华;;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欢迎词[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3 周文京;;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五十年暨都市人类学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庆祝阮西湖教授从事学术研究50年暨都市人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大呜;;人类学与参与式发展理论[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庄英章;曾少聪;陈庆德;;重视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探讨——中国首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评论和总结[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6 张有隽;;本土解释在人类学理论、方法上的意义[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7 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总序[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总序[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9 张有隽;周建新;林海;;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本土化研究[A];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人类学高级论坛2003卷[C];2003年
10 徐杰舜;;人类学高级论坛/总序[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鲍江;“具体性”是人类学电影的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陈宜安 杨孔炽;加强人类学学科建设[N];光明日报;2003年
3 汪晓云;从“人类学的中国”到“中国的人类学”[N];光明日报;2006年
4 周大鸣邋刘朝晖;人类学进入中国:启蒙与拓荒[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盎;中国对世界人类学发展将起重大作用[N];西部时报;2009年
6 田广;中外学者共议“文化咨询与工商人类学”[N];中国民族报;2012年
7 黄剑波 雷亮中;来自西洋和本土的人类学新知[N];光明日报;2003年
8 黄剑波 雷亮中;人类学新知[N];人民日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富晓星;“独行者”为人类学图书另辟蹊径[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乌云格日勒 邱熠华;抓住机遇推动人类学理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鲁亚;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丁雨迪;民族文物:历史、实践与话语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魏志龙;多重情景下的学术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胡良友;从“红色首府”到“红色纪念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张金岭;“法”眼看中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思纯;阐释人类学视角下的“深度翻译”评析[D];广西大学;2015年
2 刘妙;美国公共人类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南明森;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人类学中国化视野下的岑家梧南方民族研究探析[D];贵州大学;2016年
4 张猷猷;不可穷尽的人类学知识[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5 谢晓锐;马克思晚年人类学思想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6 袁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关联[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7 田营;走向心理学的社会文化视野[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高仁渊;虚拟与现实之间——网络文化的人类学新议[D];安徽大学;2010年
9 王苑媛;从“身体技术”看莫斯的人类学理论体系[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刘高高;阐释人类学给翻译研究的启示[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47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34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