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不会沉下去吧——西南两个煤矿采空村日常生活中的风险研究
[Abstract]: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risks in daily life and the anxiety expression caused by the risks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resistance to modernization. On the contrary, the "negative" emotional catharsis is precisely the real existence of modernity and the real demands of the victims. Even from the root to avoid collective social movements and other unstable factors. The anthropological study of risk or disaster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event itself and process, but also discuss the perception of risk and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al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人类学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乌蒙山民族杂居区资源开发风险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14CMZ036) 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学院创新专项“灾难记忆与环境意识:人类学视野中的灾难”(106112015CDJXY4700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伯特·巴罗斯;邹宇灵;;卡特里娜飓风灾后重建规划中的新自由主义、时空观与情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3期
2 张原;;田野情景中的灾难人类学——地方灾难场景与应灾实践经验的民族志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2期
3 玛拉·贝纳杜禧;白晗;窦雪莹;;灾难管理中的两面神雅努斯——仍有脆弱性,但已具弹韧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2期
4 王晓葵;;“灾后重建”过程的国家权力与地域社会——以灾害记忆为中心[J];河北学刊;2016年05期
5 汤芸;张原;;脆弱性辨析与灾难形态的类型学划分——人类学灾难研究本土化的可能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03期
6 李永祥;;灾害场景的解释逻辑、神话与文化记忆[J];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03期
7 代启福;马衣努·沙娜提别克;;资源诅咒还是利民开发——大渡河上游一项采铅案例的灾难人类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8 马跃修;;雾霾与社会稳定之关联性研究——以风险社会理论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4年05期
9 苏珊娜·M·霍夫曼;安东尼·奥利弗-斯密斯;彭文斌;;人类学与灾难研究的范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张曦;;地震灾害与文化生成——灾害人类学视角下的羌族民间故事文本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伟;嬗变与坚守——塌陷矿区移民社会变迁与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克建;;“风险·危机·灾害防治”研究十年——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017)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8期
2 黄韧;;民间信仰志视阈内灾祸风险应对与族群互动的灵异叙事——以北江流域曹主信仰神话体系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7期
3 代启福;;我们村不会沉下去吧——西南两个煤矿采空村日常生活中的风险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7期
4 代启福;;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管理的困境与策略——四川G县“偷矿”案例的人类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郑双怡;;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户气象灾害致贫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3期
6 张原;;田野情景中的灾难人类学——地方灾难场景与应灾实践经验的民族志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2期
7 代启福;;“偷”的逻辑:四川凉山G县彝区矿产资源的分割与重构[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8 李妍颖;;自然灾害的社会学分析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01期
9 张原;;中国人类学灾难研究的学理追求与现实担当——生活世界的可持续性与弹韧性机制的在地化营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09期
10 卓敏;吴建平;;当代青年雾霾情感的可视化分析——以微博用户为例[J];青年研究;201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倩;代际关系与随迁老人的城市适应[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2 刘雨薇;塌陷矿区移民的文化变迁与适应[D];安徽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芸;张原;;脆弱性辨析与灾难形态的类型学划分——人类学灾难研究本土化的可能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03期
2 张原;汤芸;;“比较视野中的灾难与激变:感知与应对”国际人类学工作坊报告会综述[J];民族学刊;2016年01期
3 闵祥鹏;;历史语境中“灾害”界定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10期
4 王晓葵;;灾害文化的中日比较——以地震灾害记忆空间构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5 张原;兰婕;;人类学的灾害研究如何呈现——兼评《泥石流灾害的人类学研究》[J];民族学刊;2013年06期
6 李永祥;彭文斌;;中国灾害人类学研究述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8期
7 苏珊娜·M·霍夫曼;赵玉中;;魔兽与母亲——灾难的象征论[J];民族学刊;2013年04期
8 陈雪英;;西南少数民族灾难认知图示、叙事及传统应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7期
9 李永祥;;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及人类学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10 牛庆燕;;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风险及其防范[J];浙江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明;环境变迁与文化适应[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慰;论日常生活的文化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2年11期
2 王攀峰,张天宝;论教师“日常生活”的批判与改造[J];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06期
3 马树利;;关注日常生活 提高语文素养[J];时代教育;2012年22期
4 苗妙;;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年03期
5 弓晓霞;;关于化学在生活中应用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6 高寒;;让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活”起来[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09期
7 刘新星;;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维权之道——基于滇南某村的调查研究[J];社科纵横;2012年02期
8 胡悦晗;;“礼尚往来”:日常生活中的礼物馈赠——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任雪玲;;浅析数学与日常生活在“新课标”下接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年04期
10 王兰燕;周红兵;;穿透日常生活的迷雾——滕肖澜阅读札记[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苏和平;;电视使用和乡村日常生活——以箐口哈尼族村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进;宋朝贬谪官生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杨军;至上·自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吉家明;日常之“眼”[D];云南艺术学院;2016年
4 易红;解析细微主义下德莱姆对日常生活的写作[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
5 王舒窃;异乡里的独居者[D];南京大学;2017年
6 徐小丹;试论现代人的异化[D];浙江大学;2009年
7 周铭;从整体到分裂的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8 刘威;“制造典型”:邻里政治实践的日常生活逻辑[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25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42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