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约稿
[Abstract]:He was published and edited in 1995 by Mr. Ren Jiyu, a late academic master, who has a history of 16 years. In 2012, it was examined and approved by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n Chinese Social Science Quotation Index of the Center for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enter of Nanjing University, and entered 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December 12--2010 Source Journal of 2013. Beiji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s overseas Han.
【分类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国文;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汉学研究问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2 王宙;;世界汉学大会(2009)汉学与跨文化交流[J];学术界;2009年06期
3 阎纯德;;中国的发展与汉学的未来[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4 ;汉学与汉学研究: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乐黛云;;漫议汉学与国学的交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潘福燕;;忘与亡:汉学西行省思[J];潍坊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李明滨;;李福清院士在汉学上的贡献和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朱炳荪;;欧洲汉学协会及其最近学术活动[J];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01期
9 本刊记者;;第三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北京开幕[J];海外华文教育;2012年04期
10 计翔翔;西方早期汉学试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樊书华;;鼐德方案与哈佛大学的汉学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3 阎国栋;;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节与俄国汉学萌芽[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5 张晶萍;陈先初;;省籍意识与文化认同:叶德辉振兴湖湘汉学的努力[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6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8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10 王宁;;全球化、本土化和汉学的重建[A];东方丛刊(1999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七辑)[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继愈;汉学发展前景无限[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纪宝成;汉学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3 记者 王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9年
4 ;温儒敏:对汉学研究的姿态和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弯弯;汉学:在中与西之间[N];北京日报;2012年
6 记者 刘茜;世界汉学大会提出“新汉学”构想[N];中国文化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刘茜;“新汉学”应面向当下面向世界[N];中国文化报;2012年
8 (西班牙)劳尔·鲁伊斯 王燕、刘莉 译;欧洲汉学更重要的是“欧洲”观念[N];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М.Л.季塔连科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俄罗斯汉学[N];文汇报;2012年
10 曹兴;莫把汉学当国学[N];中国民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王元琪;清代道咸同时期的汉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4 张循;论十九世纪清代的汉宋之争[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3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孙帅;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9 林馨;英国专业汉学时期词法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10 袁刚;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99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499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