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居住模式——以上海、浙江、福建的调查为例

发布时间:2019-06-29 10:18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家庭结构和居住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本文从社会转型出发构建的研究框架将影响因素归纳为思想观念和生命历程,思想观念的传统性和现代性互相制衡,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代际居住模式。本文利用"家庭动态调查"数据,构建序次Logistic模型,分析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思想观念转变对当前中国家庭结构和代际居住安排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核心家庭比例下降;直系家庭、单人家庭、空巢家庭比例提升。从代际居住模式来看,传统性使得父母依然倾向于跟儿子居住,但子女与父母的居住距离变远;现代性(都市化生活和受更高教育)又使得父母与子女的居住距离远离;父代和子代的需求使得不同生命阶段的代际居住距离缩小。总体来说,家庭结构和代际居住模式的变迁使得家庭功能减少,家庭养老正因此面临着危机。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family structure and living mode are changing significantly in our country.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framework constructed from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sums up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to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and the life course, the tradi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and the modern check and balance each other, and forms the intergenerational living mode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Based on the data of "Family dynamic Surve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sequential Logistic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ideas on the current family structure and intergenerational living arrangemen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mily size was shrinking and the family structure was changing significantly: the proportion of nuclear families decreased, and the proportion of direct families, single families and empty nest families increas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ergenerational living mode, traditional parents still tend to live with their sons, but the living distance between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becomes longer; modern (urbanized life and higher education) makes the living distance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far away; and the need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reduce the intergenerational living distance at different stages of life. Generally speaking, the changes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intergenerational living mode make the family function less, and the family pension is facing a crisis as a result.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人口政策调整对社会公共资源配置影响研究(CXRK201405)
【分类号】:C9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晓萍;西南民族地区的居住模式与婚姻、家庭的变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孙洪艳;单承黎;;探寻中国特色的养老居住模式——紧凑型居住模式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斯琴;;那音克乡蒙古族牧民居住模式的变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李艳华;;浅析老年人居住空间模糊性设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S2期

5 刘存有;;土楼村落理想居住模式的理论根据[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王明川;;老年人居住模式研析[J];山西建筑;2007年34期

7 王磊;;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模式——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J];南方人口;2012年04期

8 张玉坤;李贺楠;;中国古代“冬夏两栖”的居住模式[J];建筑师;2010年01期

9 宣炜;;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J];大家;2011年24期

10 狄金华;魏利香;钟涨宝;;老人居住模式与养老资源获取——对谢桂华研究的再检验[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静;;同质聚居与阶层交流、阶层融合——对当前长春市社区居住模式的思考[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季如漪;;从“分异”到“相融”——混合居住模式的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宋伟轩;;中国封闭式居住模式的源流、现状与趋势[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刘杰;;浅谈如何构建城市集合居住模式[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5 刘征;陈新;吴南;李文;;保障性住房混合居住模式优化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6 李柯;卢俊强;;住宅小区的发展过程[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7 吕静;郑秋玲;;“同质聚居”与“阶层交流”、“阶层融合”——对当前长春市社区居住模式的思考[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8 李本智;;全域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集中居住模式探索——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明立;杨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许龙;单卓然;鄢浩;肖均东;;武汉大学生低收入群体居住状况调查研究——以武汉曙光新村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居住区规划与房地产)[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谢桂华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居住模式、赡养行为与老人福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杨菊华;混合居住模式:助推流动人口从“寄居”走向“安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何晓冬;新苏州居住模式向导 新港名仕花园[N];新华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赵玉兰 李兴国;营造乡镇居住模式[N];中山日报;2006年

5 吕俊华;寻找适合健康的居住模式[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梁开建筑设计事务所 开彦老年住区研究工作室 开彦;亲情养老住区模式初探[N];中国建设报;2013年

7 吴嘉;建筑要与文化亲情对话[N];中华建筑报;2002年

8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开彦;住宅的居住规格与技术趋向[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志刚;小的应该是美好的[D];天津大学;2010年

2 张睿;国外“合作居住”社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王a

本文编号:2507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507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2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