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海藏族文化变迁的地域性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7 04:58
【摘要】:“文化不是铁板一块。”纵观人类文化史,任何获得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都是与别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而非固步自封。有交流,就会有文化的变迁。基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对地处青海的藏族文化而言,由于地域广阔、环境多变,文化发展是在“影响—调适”的交错中进行的,这必然使文化的变迁产生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性是文化变迁的结果,也有社会设置层面的因素。比较不同地域藏文化的当代变迁,可以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认识差异,进而反思文化现代化理论与实践。 为此,本文分八章来展开。第一章为导论部分,对研究思路、方法及所依借的理论作一介绍和评论。其中,对研究理论的评析主要从历时的文化变迁与现代化理论、共时的与文化地域分类相关的理论两方面来进行。第二章简要介绍青海文化变迁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意在强调变迁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及其历史背景,其中的自然环境变迁不但是文化变迁的基础还是其重要内容。从第三章开始,依次从人口、生计方式、语言文字、婚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各藏文化特质在不同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及其变化分章作出讨论。第八章对藏文化变迁的差异性及其成因作一简要总结,并初步展望藏文化现代化的趋势,以对导论部分介绍的各个理论有所回应。 本文主要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和个案访谈资料,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发现:青海藏文化变迁地域性差异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圈形态。这种形态可以用藏族人口的聚居程度以及不同地域藏人所操持的生计方式、使用的语言文字、传承的婚姻习俗和寺院教派、僧侣规模等标准来加以描述。同时,不同地域文化变迁也带来了文化圈圈层的多元化。这是藏文化适应迅速变化的各种功能的过程,体现了藏文化的适应功能和特殊的现代化路径。笔者主张谨慎地给定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应当从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一角度来看待青海藏文化变迁;从而发现,不同圈层藏文化现代化处于一个基准线的两端并呈连接但非更替的关系。透过藏人的文化心态、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自觉行动等可以初步预见藏文化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2.4
本文编号:2585310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希·利维妮;格勒;赵湘宁;胡鸿保;;“骨系”(■)与亲属、继嗣、身分和地位——尼泊尔尼巴(Nyinba)藏族的“骨系”理论[J];中国藏学;1991年01期
2 王恒杰;;迪庆藏区的历史传统与自然因素[J];中国藏学;1992年01期
3 张建世;藏族传统的游牧方式[J];中国藏学;1994年04期
4 白文固;清代对藏传佛教的禁约和整饬[J];中国藏学;2005年03期
5 拉格;王洲塔;;卓仓藏族族源考述[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6 张庆有;;拉卜楞寺僧经商、借贷章程[J];档案;1992年06期
7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8 费孝通;“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J];读书;2001年04期
9 陈依元;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指标体系[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10期
10 王璐;应该对藏传佛教有个全面的认识[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田毅鹏;[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王开队;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纪~1949年)[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5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58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