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服务性网络:信息可及性和角色压力对自我表露意向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07 22:48
【摘要】:近些年来,社交服务性网络越来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用来放松压力、了解动态的一种重要且方便的方式。目前来讲,国内外流行的社交网络有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新浪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这些网站的产生和流行发展带动了社交网络公司市值的不断上涨。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社交。社交网络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改变影响了人们的对话方式。作为一种便利人们的网络工具,自从社交网络的诞生以来,关于社交网络的学术研究也也是丛出不穷。以往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社交网络的正面效应,社交网络的使用会促进人们的关系建立、关系维护、自我表达、压力缓解、信息分享、信息搜寻等;二,社交网络的负面效应,社交网络的使用会更加增加孤独感,产生压力;三,不同的社交网站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不同社交网络平台的性质特点会对人们的心理感知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从现实中来讲,Facebook旨在关系建立和维护(中国的微信朋友圈也是),Linkedin专为求职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Instagram是一个图片交流和分享的平台,Twitter(类似于中国的新浪微博)在信息搜寻和分享上更有优势。学术研究中,部分研究也对现实中的社交平台进行了对比研究。此外,另外一些学者通过对信息技术平台设计特点的构念提取,表明界面特点会影响人们在信息产品上的使用行为。这些综述,为我们对社交服务性网络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支撑。虽然如此,基于现实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和对社交服务性网络使用者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其他问题。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社交网络为人们提供了社交的方便,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学者指出,过度沉溺于社交网络,会增加孤独感;由于一些社交网络本身的公开特性,在团体交流中,容易产生角色压力和角色冲突,相较于面对面、一对一对话,角色压力在社交网络中更容易产生并不不易即时解决。在社交网络上的角色压力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化,以往学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指出,在社交网络上的压力和冲突会导致人们放弃使用社交网络或者减少在社交网络上的自我表露,变得沉默寡言,有的可能变为完全的潜水者,即只浏览别人发布的帖子和评论,不再参与社交网络上的活动。这些研究表明,社交网络上的压力对人们使用社交网络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根据资源节约保护理论,在面对有限资源和压力之下,人们会选择解决冲突和矛盾,以使损失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而不单是放弃当前的资源和利益。此外,社会心理学中预防压力理论指出,除了消极压力之外,压力会产生积极压力,人们会选择对抗压力,进而压力变为积极动力。基于此,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动机在社交网络中的作用,特别是在研究压力导致放弃使用社交网络或减少自我表露的时候,忽略了动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动机会中介压力和社交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通过动机的中介,压力和自我表露不再是单纯的负相关。为了弥补以往关于压力-自我表露关系研究的缺陷和不足,我们指出动机在其中起到中介研究并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动机在本文中分为了三种表现形式,不再关系建立、继续关系维护和自我表达的动机。我们假设人们由于在社交网络上过多的角色负担和冲突,将不再进行更多关系的建立,因为更多关系的建立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负担和冲突;即使过多的关系负担和冲突,人们依然会进行关系的维护,不会轻易放弃现有的关系资源;面对冲突和负担时,人们会以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我们调查研究了中国的微信朋友圈使用者,335个有效数据样本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结果表明,虽然社交网络使用导致了角色负担和冲突,人们依然愿意使用社交网络去进行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并以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人们不会放弃现有的社交网络上的朋友,会继续维护与他们的关系;与我们的假设相反,人们会继续使用社交网络结交新朋友,进行交流沟通,我们猜想或许与新关系者交流可以释放已有的一些压力。这是该毕业论文的第一个主要研究。此外,纷繁复杂、各色不同的社交网络在更迭换代、不断涌现。有的赫然屹立,有的昙花一现,有的转瞬即逝。不同时代的人们需求不尽相同,如何在社会更迭中避免止步不前,社交网站需要精进不止、独具慧眼,发现探索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深层需求,在表象之下探索人们的使用偏好和动机。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始建于2011年,通过六年的发展,微信朋友圈己成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使用者的社交网络。Facebook,社交网络中的佼佼者,在世界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中位居第四(2015年)。不同社交网络工具繁荣背后的原因全然不同。其中,平台界面的设计是一个很大的区别,人们通过平台特点来识别不同的社交网站,不断地依附使用,进而形成了一种习惯。社交网络用户通过界面特点来匹配自己的需求。以往的研究表明,对于开放性高、信息可及性高的社交网络平台,人们更倾向于在上面进行信息的搜寻、信息分享和自我表达、表露,即便如此,这也同时给用户带来了顾虑,信息可及性高意味着任一其他社交网络使用者都有机会接触到自己表露的信息,一旦信息被恶意非法使用,将会触及到自己的隐私风险。所以,在这类平台上,也有学者认为,人们会减少自我信息的表露。总的来说,以往的研究表明,信息可及性对自我表露之间既有正向的关系,也有负向的关系。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对于社交网络的使用会有心理上的感知和信念,这些感知和信念会影响他们对社交网络的使用意向和行为。如果人们认为使用社交网络带来的社交方面的益处大于可能的损失,人们会倾向于使用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自我表露;如果人们人们使用社交网络带来的弊端大于可能预想到的社交效益,人们会倾向于不去使用社交网络。心理上的认知决定了人们是否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自我表露。所以,我们认为,社交理念的感知会中介信息可及性和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在研究中,我们选取了三种与我们的理论模型最相关的社交信念:社会资本建立、社会资本连接和维护、隐私风险性。我们假设,在信息可及性高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人们一般倾向于暂时关系的建立,互动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在信息可及性相对比较低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人们感知到更多的亲密关系,自我表露表达更多是关于关系维护和感情支持;在信息可及性比较高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人们会感知到相对比较高的隐私风险;在信息可及性比较低的社交网络平台上,人们感知到的隐私风险比较低。我们通过两因素的因子设计(信息可及性高VS.低),通过实验方法,收集了 213个样本数据(104 VS.109),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结果表明,人们在信息可及性高的平台上,感知到更多的社会资本建立,在信息可及性低的平台上,感知到更多的社会资本连接和维护;人们在信息可及性高的平台上,感知到的隐私风险比较高,相较于信息可及性低的社交网络平台上。感知到的社会资本建立和感知到的社会资本连接和维护显著正向影响自我表露;隐私风险对自我表露没影响。通过事后分析,我们发现隐私风险显著负向影响自我表露(数量)和自我表露(深度),显著正向影响自我表露(效价)和自我表露(意向),与自我表露(诚实)之间没有关系。社会资本聚集的感知(资本建立和资本连接、维护)中介影响信息可及性和自我表露之间的关系。这是本毕业论文的第二个研究重点。通过以上两个研究,我们基本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同时,本毕业论文的研究也有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理论上,通过对角色压力和自我表露关系的影响,可以为以后学者在研究社交服务性网络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信息可及性和自我表露关系的影响,可以拓宽以后同行研究者的理论思路。实践上,社交网络平台可以通过我们的研究,得到一些启示。比如,如何满足人们的使用动机,增加人们在社交网络平台自我表露的意向和行为;如何构建构造更好的界面,满足人们的心理认知和需求,增加社交网络平台的活跃度。我们建议,社交网络平台设计者可以使设计更个性人性化,实现更多的例如分组设计等,避免更多的角色冲突和负担;社交网络平台设计者可以增添关于隐私保护的窗口按钮等系列设计,减少人们对在信息可及性高平台上自我表露时的芥蒂。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C912.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C9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贯彻全科医学理念 践行全科医疗——可及性照顾[J];中国全科医学;2018年18期
2 李立红;杨小丽;;论平等权视域下罕见病药品可及性的制度困境[J];医学争鸣;2016年06期
3 王振振;雍岚;王乐;;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可及性评价研究——基于苏州市的调研[J];人口与发展;2016年03期
4 蕨代霜蛟;;跳出思维定势陷阱[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6年12期
5 檀楠楠;柯夏童;;留守儿童医疗可及性的现状及建议——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J];现代养生;2017年10期
6 褚淑贞;唐卉;;药品可及性框架内的制药企业社会责任探析[J];企业导报;2013年06期
7 魏留军;石磊;;我国基本药物可及性研究现状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02期
8 龚时薇;许q
本文编号:2745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74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