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网络中个体信任行为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20:59
   社会网络理论的观点认为,个体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都处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个体的决策会受到整个社会价值的制约,也会深深地受到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的影响,因此在经济活动中,个体之间的互动和行为决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理性的博弈,其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另外,个体往往是通过不断地与别的个体进行互动,通过自己对形势的观察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看法,同时也不断地搜集各种信息,通过观察到别人的情况而对自己的效用函数进行修改,最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决策。正是因为如此,社会网络以及经济活动背后所隐藏的交互模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浓厚兴趣,有学者提出,信任作为一切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其同样受到社会网络的影响,然而社会关系网络中个体的信任行为具体将受何因素影响等问题均需进行更深入和直接的探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网络中个体信任行为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以便在网络化社会中寻求提升信任水平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以个体的信任行为为研究对象,对社会网络对个体信任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采用实验室计算机联机实验方法模拟社会网络环境,通过招募被试开展信任博弈实验获取了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网络中影响个体信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具体地,在对相关理论基础和前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选定了社会网络结构、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关系的亲疏程度以及社会网络中个体间身份信息和行动信息对称与否几个切入点对本文的课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社会网络结构对信任行为的影响。本文对经典一对一信任博弈实验进行拓展,设计一个包含一位施信者和两位受信者的三节点信任博弈实验,以期通过对比分析三节点实验和二节点实验的结果,为关系网络通过改变施信者和受信者之间的交易结构进而影响信任水平和可信度的作用方式提供直接证据。均值比较的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三元网络结构下施信者的信任水平显著地比二元网络结构下施信者的信任水平高;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三元博弈结构的确对施信者的信任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除此之外,越偏爱风险的施信者表现出的信任水平越高,身为独生子女的施信者以及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施信者也会表现出较高的信任水平。其次,本文在社会网络结构对信任行为影响的基础上考虑了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社会距离对信任行为的影响。我们将信任实验拓展到更贴近现实世界的情境下,令施信者同时面对多位受信者,且受信者与施信者之间具有亲密程度不同的人际关系,以便检验此时较亲密的社会关系(本文以朋友关系为例)是否还会对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施信者同时面对两位受信者时,与受信者全是陌生人的情况相比,如果受信者中有一位是施信者的朋友,即使施信者并不能具体知道哪位受信者是他的朋友,施信者此时会对两位受信者整体发送出较多的点数。同时,当施信者面对的两位受信者全是陌生人时,在多轮实验中施信者每轮分别发送给两位受信者的点数之间没有太大差别,而当施信者面对的两位受信者中有一位是其现实中的朋友,即使施信者并不确切知道哪位受信者才是他的朋友,此时在多轮实验中施信者分别发送给两位受信者的点数之间有较大差异,这种情况下施信者更乐于与返还点数比例较高的那位受信者达成长期合作。最后,本文还考虑了社会网络中信息不对称对信任行为的影响。我们在包含一位施信者和两位受信者的三元信任博弈结构的基础上不但考虑了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还同时考虑了社会网络中的决策信息是否对称。本文设计了一个包含一个施信者和两个受信者的三节点网络信任实验,并且令两个受信者与施信者之间具有不一样的社会距离,同时通过对受信者返还行动的信息披露进行控制而设计出两个不同的实验局。实验结果表明,陌生人受信者的行为在不同的行动信息披露状态下有着明显的不同。当两位受信者的返还行动可以分别被施信者观测到时,陌生人受信者为了赢取更多的合作机会将对施信者示好,因此表现出较高的可信度,其返还的比例与身为朋友的受信者旗鼓相当;当受信者的返还行动不能被施信者直接观测时,陌生人受信者便有了隐藏其行为的机会,此时即使降低返还给施信者的点数也不会被发现,所以这种情况下陌生人受信者返还给施信者的点数占其收到点数的比例显著降低。对于身为施信者朋友的受信者来说,虽然身份信息没有完全对施信者公开,其可信度依然高于陌生人,并且,即使是其返还行动无法直接被施信者观测到,仍一如既往表现出较高的可信度。
【学位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C912.3;C912.68
【部分图文】:

热度,图片,趋势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网络中个体的信任和可信度,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并规避有可能产生歧义的地方,在展开研究之前,我们将先对本文所涉及的几个关键概念和定义以及信任水平的度量方法等基本概念进行介绍。2.1.1 信任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信任就是指相信对方是正直、诚实的,值得信赖的。众所周知,信任是一个难以量化和难以精确度量的概念。最早对信任做出较规范研究的学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Morton Deutsch,其在 1958 年的一个囚徒困境实验研究中提出,信任是个体对情境的一种反应,它是由决策情境所激发的一种个体心理或行为,随着决策情境的变化,信任双方的信任程度会发生改变。现实生活中,信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活动中,尤其是在重要的经济活动、社会活动以及政治活动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信任的缺失会造成许多关系的崩裂,带来利益的损害,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对影响信任的因素进行剖析并探索维持高水平信任的方法和途径,他们对信任的研究遍布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心理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

发送点,轮数,非参数检验,差距


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 表4-2不同实验局中施信者发送点数的对比观测值 发送 0 的个数 发送 10 的个数 发送点数均值 非参数检验 U 135 1 75 8.326-3.749*** 120 1 92 9.233 < 0.01,下同。表4-3不同实验局中施信者对二位受信者发送点数差距的对比分组 观测值 均值 非参数检验 U 值二位受信者点数的差距基准组 135 2.99-4.624***朋友组 120 5.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健;陈剑;廖文和;马义中;刘思峰;;基于风险偏好差异性假设的动态决策过程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6年04期

2 李永立;吴冲;张晓飞;;考虑网络交互影响效应的评价者权重分配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16年04期

3 史楠;王刊良;;好友推介激励机制中在线消费者依附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5年05期

4 李彬;史宇鹏;刘彦兵;;外部风险与社会信任:来自信任博弈实验的证据[J];世界经济;2015年04期

5 梁平汉;孟涓涓;;人际关系、间接互惠与信任:一个实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3年12期

6 李建标;李朝阳;;信任的信念基础——实验经济学的检验[J];管理科学;2013年02期

7 罗家德;;关系与圈子——中国人工作场域中的圈子现象[J];管理学报;2012年02期

8 陈叶烽;叶航;汪丁丁;;信任水平的测度及其对合作的影响——来自一组实验微观数据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9 夏纪军;中国的信任结构及其决定——基于一组实验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10 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年02期



本文编号:2822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822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