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庵村人生礼仪中的随礼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07:32
   礼物、互惠及伴随的随礼行为已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普遍性的社会交换形式被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广泛关注。乡土社会中的随礼行为展现出乡土社会中独特的行动逻辑与生活方式。为此,国内外学者常以本土话语中的人情、面子、关系等概念对其进行陈释。从社会学已有研究来看,多数学者倾向于选择内地不发达地区的农村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中随礼行为的城乡差别、随礼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随礼行为所折射出的人情网络。然而,考察发达地区农村中随礼行为的研究成果则较为少见。本文以上海郊区的庵村为个案,考察庵村人的出生礼仪、结婚礼仪、丧事礼仪三种人生礼仪,并借助村民的礼单与记忆,从而勾勒出庵村人生礼仪中随礼行为的基本状况、“随礼-回礼”原则。与以往研究较为不同,本文把庵村人生礼仪及其中的随礼行为放置在庵村的社区史中去考察,这样可以更有历史感地呈现出庵村人生礼仪及其中随礼行为的变迁历程。本文通过六个部分对该问题进行论述。导论部分主要阐明了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评。第一章展现了所调查村落——庵村的历史、社会背景,并着重分析了该村落的社会容量、亲属结构、民间宗教及其历史沿革。第二章至第四章则是本文主体部分。在这三章中,本文首先对该地区的出生礼仪、结婚礼仪、丧事礼仪三种人生礼仪的仪式过程进行了陈述与分析,突出了现代化进程中仪式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并从村民的理解中探寻原因。其次,借助当地村民的生活记忆,试图再现不同时期、不同随礼主体在随礼行为上的差异,以此考察随礼行为中随礼主体、礼物类型、礼物数量的变化趋势。最后,通过一个家庭人生礼仪的礼单记录与回忆,探讨不同人生礼仪中的“随礼-回礼”原则。在结论部分,本文延续了本土研究的分析理路,以本土话语中的人情、面子、辈份对该村落人生礼仪中的随礼行为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庵村人生礼仪中的随礼行为主要受到面子、人情与辈份三个因素影响。其中,人情为随礼行为出现的主要驱动力,辈份则是制约随礼行为的主要规范,面子的得与失则是随礼行为的一个结果,同时人们为了保住面子或者给别人面子的心态也制约着失礼行为的发生。随礼行为所反映出的随礼关系网则呈现出差序格局状态。此外,本文发现庵村的人生礼仪和其中的随礼行为并没有突破原有的传统乡土文化。现代化进程并未深入影响到村民的文化价值层面,传统伦理、规则仍然主导着庵村人的日常生活。
【学位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892.4;C912.82
【部分图文】:

村民小组,位置,小组


图 1.1 庵村在整个嘉定区中的位置①表 1.1 庵村各村民小组(队)人数、户数统计②小组(队) 户数 1 组 34 1 分组 35 2 组 35 2 分组 29 3 组 54 4 组 31 5 组 33 6 组 45 6 分组 30 7 组 27 7 分组 35 8 组 28 9 组 30 菜场组 29 11 组 33

小组,村庄规划,村民委员会,管委会


21图 1.3 庵村中村民小组(队)的分布①① 工业区管委会、嘉定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庵村村民委员会:《上海市嘉定区(北区)庵村村庄规划(2015-2030)》:http://www.jiading.gov.cn/jzpd/jzxx/jdgyq/content_474112,2018-10-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荣荣;;作为礼物的现代公益——由某公益组织的乡土实践引起的思考[J];社会学研究;2015年04期

2 董磊明;李蹊;;人情往来与新“差序格局”——基于河北顺平县东委村的考察[J];民俗研究;2015年03期

3 刘拥华;;礼物交换:“崇高主题”还是“支配策略”?[J];社会学研究;2010年01期

4 汲U

本文编号:2824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824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2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