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关系变迁视域下的“双非”家庭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12:12
本文所界定的“家国关系变迁”概念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与家庭关系变动、调整及其逻辑展开。总体来说,城市社会家国关系变迁主要经历了家庭宗族“脱序”,家庭政治“嵌入”,以及家国关系调适与转型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是由国家推动实施的,其本质是运用社会主义观念对传统家庭进行改造的过程,进而建立起“家国依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家国依附体系”解体,国家与家庭边界逐渐清晰,家国关系步入新的阶段:一方面城市家庭表达自身意愿、情感、利益、诉求的主体性得以强化,家庭选择的制度空间显著拓展,另一方面国家与家庭之间对抗、冲突及结构性紧张关系凸显出来。基此,本文提出的问题是:家国关系变迁是如何塑造影响当代城市家庭生活的?本文将“双非家庭”置于城市社会家国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依托家庭研究相关理论资源,以“双非”家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双非”家庭形成过程、制度根源、生活样态、家计策略、家国互动模式,以此呈现城市社会家国关系变动新取向,并对家国关系变迁理论进行评价与反思。从概念界定来看,“双非家庭”主要是指由未取得香港身份的内地夫妇与至少一个已获得香港身份的子女组成的家庭。从发展历程来看,“双...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家庭因何重要
1.1.2 家庭变迁研究历史脉络
1.1.3 移民家庭研究的理论梳理
1.1.4 中国家庭变迁中的现代家庭制度形成问题
1.2 “双非家庭”的内涵特征及形成过程
1.2.1 “双非家庭”的特征
1.2.2 “双非家庭”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进程
1.3 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理论视角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推进
第2章 西方家庭社会学研究转向及其理论议题的知识谱系
2.1 作为共同体理想型的家庭
2.1.1 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家庭形式与家庭精神疏离化
2.1.2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家庭联结个人与集体的纽带作用衰退
2.1.3 从家庭伦理中发现社会构造关系
2.1.4 以共同体来呈现家庭价值和意义
2.2 作为社会系统理想型的家庭
2.2.1 城市社区中的家庭:现代家庭的“理想类型”
2.2.2 结构功能体系中的家庭:家庭结构功能变迁及其专业化
2.2.3 现代化体系中的家庭:工业化与家庭现代化
2.2.4 经济理性的家庭:家庭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2.3 作为私人领域理想型的家庭
2.3.1 后现代社会学对家庭意义价值的重估
2.3.2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现代转向
2.4 从传统到现代:西方现代家庭制度的生成路径
2.4.1 家庭与社区的分离:从无边界家庭到夫妇式家庭
2.4.2 生产劳动与家务劳动分离:性别角色分化与劳动关系重构
2.4.3 家庭情感领域变革:从个人主义到情感民主
2.4.4 家庭的未来:后现代理论对于西方现代家庭制度的反思与超越
第3章 家国关系变迁:现代家庭制度形成的中国话语
3.1 从家庭二重性理解现代家庭制度形成问题
3.2 现代家庭制度形成理论中国话语发轫
3.3 国家视角带入:总体性社会革命中把握现代家庭制度生成路径
3.4 家国关系变迁形塑的农村家庭制度
3.4.1 土地革命与家庭宗族脱序
3.4.2 家庭革命与家庭集体化嵌入
3.4.3 家国关系调整与家庭社会生活空间拓展
3.5 小结
第4章 赴港生子何以可能: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
4.1 “单位—街居”生育管理控制模式的发端
4.1.1 “国家—单位—个人”家国依附体系的建立
4.1.2 单位组织的总体性极大地强化了生育管理控制模式
4.1.3 单位生育控制的社会非流动性的条件
4.1.4 街道居委会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4.2 “街居—单位”生育控制模式的接续
4.2.1 单位生育控制模式开始退居辅助性的配角地位
4.2.2 街居为主体的生育管理控制模式逐渐走上前台
4.2.3 社会领域市场化与生育控制政策效应分化
4.3 赴港生子实践逻辑: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
4.3.1 价值认同逻辑:“让孩子成为香港人”
4.3.2 社会身份逻辑:“还要给孩子找个身份吧”
4.3.3 家庭继替逻辑:“还是再要一个男孩吧”
4.3.4 生育伦理逻辑:“内地不让生,香港可以生”
4.3.5 家庭发展逻辑:“香港身份,移民方便些”
4.4 家庭生育实践表达: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
第5章 “跨境生存”与家务劳动圈层化
5.1 现代化与家庭结构变动关系命题转换
5.2 把儿童抚育置于家务劳动中心
5.3 家国关系变迁中家务劳动分工模式及转化
5.3.1 传统中国社会家族主义背景下的家务劳动分工
5.3.2 单位中国的“家国同构”及家务劳动社会化吸纳
5.3.3 改革开放后单位制消解背景下家务劳动分工重构
5.4 “跨境生存状态”:家务劳动分工的制度环境
5.5 家务劳动圈层化及其逻辑展开
5.5.1 核心圈层:以小家庭为中心的“母职”再造:
5.5.2 中间圈层:对代际支持网络的调动与拓展
5.5.3 外圈层:寻求家务劳动社会化支持
5.6 小结
第6章 “家国”关系转型与“双非”家庭诉求表达
6.1 学童上下学中跨境通关问题:公共议题的凝结与形成
6.2 群体诉求与政策规范冲突下的家庭与政府关系调适
6.2.1 “弱者的武器”与“理性发声”:作为行动者的家庭
6.2.2 “主动作为”与“意见吸纳”:作为能动者的基层政府机构
6.3 从家庭行动到社会参与:意见表达路径选择
6.4 “择机介入”与“政策回应”:能动型家国关系塑造
6.5 从支配型家国关系到能动型家国关系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家庭关系变迁续谱中呈现中国家庭变迁的“自性”
7.2 国家与家庭结构性张力中理解把握“双非”家庭生活逻辑
7.3 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趋势呈现:核心化抑或圈层化?
7.4 家国关系变迁新动向:从支配型到能动型
7.5 现代家庭形成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
7.6 当代中国家庭私人生活崛起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性:一个理解家庭的新框架[J]. 吴小英. 探索与争鸣. 2017(07)
[2]生育政策与中国家庭的变迁[J]. 杨菊华. 开放时代. 2017(03)
[3]单位的“隐形在场”与基层社会治理——以“后单位社会”为背景[J]. 田毅鹏,王丽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02)
[4]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流变:机制、逻辑与张力[J]. 石金群. 社会学研究. 2016(06)
[5]“去家庭化”还是“家庭化”:家庭论争背后的“政治正确”[J]. 吴小英. 河北学刊. 2016(05)
[6]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J]. 刘汶蓉. 社会学研究. 2016(04)
[7]单位制与“工业主义”[J]. 田毅鹏. 学海. 2016(04)
[8]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J]. 彭希哲,胡湛. 中国社会科学. 2015(12)
[9]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J]. 陈映芳. 社会学研究. 2015(05)
[10]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新文化运动百年再反思[J]. 孙向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本文编号:2991137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家庭因何重要
1.1.2 家庭变迁研究历史脉络
1.1.3 移民家庭研究的理论梳理
1.1.4 中国家庭变迁中的现代家庭制度形成问题
1.2 “双非家庭”的内涵特征及形成过程
1.2.1 “双非家庭”的特征
1.2.2 “双非家庭”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进程
1.3 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理论视角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1.4.1 资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推进
第2章 西方家庭社会学研究转向及其理论议题的知识谱系
2.1 作为共同体理想型的家庭
2.1.1 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家庭形式与家庭精神疏离化
2.1.2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家庭联结个人与集体的纽带作用衰退
2.1.3 从家庭伦理中发现社会构造关系
2.1.4 以共同体来呈现家庭价值和意义
2.2 作为社会系统理想型的家庭
2.2.1 城市社区中的家庭:现代家庭的“理想类型”
2.2.2 结构功能体系中的家庭:家庭结构功能变迁及其专业化
2.2.3 现代化体系中的家庭:工业化与家庭现代化
2.2.4 经济理性的家庭:家庭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2.3 作为私人领域理想型的家庭
2.3.1 后现代社会学对家庭意义价值的重估
2.3.2 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现代转向
2.4 从传统到现代:西方现代家庭制度的生成路径
2.4.1 家庭与社区的分离:从无边界家庭到夫妇式家庭
2.4.2 生产劳动与家务劳动分离:性别角色分化与劳动关系重构
2.4.3 家庭情感领域变革:从个人主义到情感民主
2.4.4 家庭的未来:后现代理论对于西方现代家庭制度的反思与超越
第3章 家国关系变迁:现代家庭制度形成的中国话语
3.1 从家庭二重性理解现代家庭制度形成问题
3.2 现代家庭制度形成理论中国话语发轫
3.3 国家视角带入:总体性社会革命中把握现代家庭制度生成路径
3.4 家国关系变迁形塑的农村家庭制度
3.4.1 土地革命与家庭宗族脱序
3.4.2 家庭革命与家庭集体化嵌入
3.4.3 家国关系调整与家庭社会生活空间拓展
3.5 小结
第4章 赴港生子何以可能: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
4.1 “单位—街居”生育管理控制模式的发端
4.1.1 “国家—单位—个人”家国依附体系的建立
4.1.2 单位组织的总体性极大地强化了生育管理控制模式
4.1.3 单位生育控制的社会非流动性的条件
4.1.4 街道居委会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4.2 “街居—单位”生育控制模式的接续
4.2.1 单位生育控制模式开始退居辅助性的配角地位
4.2.2 街居为主体的生育管理控制模式逐渐走上前台
4.2.3 社会领域市场化与生育控制政策效应分化
4.3 赴港生子实践逻辑: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
4.3.1 价值认同逻辑:“让孩子成为香港人”
4.3.2 社会身份逻辑:“还要给孩子找个身份吧”
4.3.3 家庭继替逻辑:“还是再要一个男孩吧”
4.3.4 生育伦理逻辑:“内地不让生,香港可以生”
4.3.5 家庭发展逻辑:“香港身份,移民方便些”
4.4 家庭生育实践表达: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
第5章 “跨境生存”与家务劳动圈层化
5.1 现代化与家庭结构变动关系命题转换
5.2 把儿童抚育置于家务劳动中心
5.3 家国关系变迁中家务劳动分工模式及转化
5.3.1 传统中国社会家族主义背景下的家务劳动分工
5.3.2 单位中国的“家国同构”及家务劳动社会化吸纳
5.3.3 改革开放后单位制消解背景下家务劳动分工重构
5.4 “跨境生存状态”:家务劳动分工的制度环境
5.5 家务劳动圈层化及其逻辑展开
5.5.1 核心圈层:以小家庭为中心的“母职”再造:
5.5.2 中间圈层:对代际支持网络的调动与拓展
5.5.3 外圈层:寻求家务劳动社会化支持
5.6 小结
第6章 “家国”关系转型与“双非”家庭诉求表达
6.1 学童上下学中跨境通关问题:公共议题的凝结与形成
6.2 群体诉求与政策规范冲突下的家庭与政府关系调适
6.2.1 “弱者的武器”与“理性发声”:作为行动者的家庭
6.2.2 “主动作为”与“意见吸纳”:作为能动者的基层政府机构
6.3 从家庭行动到社会参与:意见表达路径选择
6.4 “择机介入”与“政策回应”:能动型家国关系塑造
6.5 从支配型家国关系到能动型家国关系
第7章 总结与讨论
7.1 家庭关系变迁续谱中呈现中国家庭变迁的“自性”
7.2 国家与家庭结构性张力中理解把握“双非”家庭生活逻辑
7.3 现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趋势呈现:核心化抑或圈层化?
7.4 家国关系变迁新动向:从支配型到能动型
7.5 现代家庭形成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
7.6 当代中国家庭私人生活崛起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动性:一个理解家庭的新框架[J]. 吴小英. 探索与争鸣. 2017(07)
[2]生育政策与中国家庭的变迁[J]. 杨菊华. 开放时代. 2017(03)
[3]单位的“隐形在场”与基层社会治理——以“后单位社会”为背景[J]. 田毅鹏,王丽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02)
[4]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流变:机制、逻辑与张力[J]. 石金群. 社会学研究. 2016(06)
[5]“去家庭化”还是“家庭化”:家庭论争背后的“政治正确”[J]. 吴小英. 河北学刊. 2016(05)
[6]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J]. 刘汶蓉. 社会学研究. 2016(04)
[7]单位制与“工业主义”[J]. 田毅鹏. 学海. 2016(04)
[8]当代中国家庭变迁与家庭政策重构[J]. 彭希哲,胡湛. 中国社会科学. 2015(12)
[9]社会生活正常化: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化”[J]. 陈映芳. 社会学研究. 2015(05)
[10]个体主义与家庭主义:新文化运动百年再反思[J]. 孙向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本文编号:29911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299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