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社工下乡 ——专业服务扎根乡村社会的文化隔离与适应性互动

发布时间:2021-05-14 22:31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但长期城市取向的发展模式致使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在大转型时期仍旧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从价值理念、具体目标、理论视角、问题解决技巧等方面来看都和这一战略有着较高的亲和性,这对农村社会工作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下乡”不仅有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更能够有效逆转乡村社会的颓势,促进解决当下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然而,由于社会工作起源和发展于城市社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在乡村社区的开展难免遇到流于表面、水土不服的问题。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分析了基于血缘、地缘与乡缘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互惠机制与互信机制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乡土社会中的乡村治理,从这种乡土社会的治理方式转变到现代乡村社会的治理方式,是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因此,当代中国的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根本不可能全盘西化,一定是在继承乡土社会治理方式基础上、通过借鉴西方现代社会治理方式渐进形成本土化的治理模式。在此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在全国逐渐推广开来,其中云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实践意义
        1.2.2 理论价值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与观察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本研究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从“文字下乡”到“社工下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工下乡
        2.1.2 文化隔离
    2.2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费孝通“文字下乡”的回应
    2.3 农村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综述
    2.4 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第3章 社工下乡的实践探索——以吉林九台乡村社工项目为例
    3.1 项目缘起与社区基本情况
    3.2 社区工作实施过程
        3.2.1 社区整体需求评估
        3.2.2 工作理念与活动目标
        3.2.3 社区活动设计
        3.2.4 工作实施过程
    3.3 其他服务内容与结果评估
第4章 社工专业服务乡村社会的文化隔离分析与适应性互动
    4.1 双方对时间概念、文字使用的理解差异
    4.2 双方对社会工作角色与功能的认识不同
    4.3 政府长期行政主导致使的农民被动响应
第5章 从下沉到扎根:对未来社工专业与乡村社会适应性互动的路径思考
    5.1 推动社工下乡服务转型
    5.2 增强农民身份的主体性
    5.3 加快转变乡村治理结构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与讨论
        6.2.1 服务对象提出经济支持的问题
        6.2.2 项目缺乏科学的自我评估系统问题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186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186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7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