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阴影:职业污名的研究视角、成因及应对
发布时间:2021-05-31 23:46
职业污名是外部群体对某一职业类型或职业构成形成的消极刻板印象,从业者感知职业污名会影响其职业态度和行为。本文从职业污名与脏活、职业歧视等相近概念的辨析出发,对既往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述评。观察者归因、社会秩序、相关群体状态等因素会通过社会认同、自我验证、资源保存等理论机制影响职业污名的形成;从业者一旦形成职业污名意识将引起情绪耗竭、满意度降低、反常行为等结果 ,后续将采取自我概念支持、心理隔离、修复关系等方法应对职业污名的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从各个层面进一步探索职业污名的生成机制,并融合多学科视角考察职业污名的应对策略。
【文章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3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职业污名的前因及应对
此外,还有学者将内容属性与其他职业特征结合起来,得到较为细致的职业污名形态。Ashforth,Kreiner,Clark和Fugate (2007)认为脏活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声望的作用,因此在实体、社会、道德三个层次的内容维度上又加入了职业声望维度,依据职业声望的相对高低和内容维度的三个层次交叉得到了2×3的矩阵。高声望职业是指那些处于社会较高阶层,具有一定正面影响力、公众形成普遍良好认知的职业。职业声望就像一柄保护伞,能赋予职业“地位盾牌”,使从业者免受或少受他人轻视(Ashforth et al.,2007)。但同时,高职业声望也蕴含着公众对这些职业的期望,公众往往对其持更高的道德评价标准。例如警察、医生、教师等一些维护公共秩序或从事可替代性较低、技术性含量较高工作的从业者。相较于普通职业或低声望职业,他们背负着更高的期望,受公众监督,一旦行为失当,往往更易引起公众关注。这样的细分使得理论探讨更具有话题性,可以很好地捕捉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现象。例如,高声望职业从业者因为特定事件、现象或言论被冠以侮辱性称呼,对应于图1中的分区型污名或特异型污名。此种污名化现象对从业者有何影响?如何应对?这一分析视角突破了传统理论对脏活一概而论式的职业类型边界,使得职业污名现象更容易找到理论的对接点,从而在近年来越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例如,厉杰和吴粮牡(2019)基于事件系统理论,从事件的三个维度——强度、时间和空间探测了高声望职业污名表征的形成机制。文军和罗峰(2014)考察了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原本不该被污名化的群体”的现象、成因及影响;周晔和黄旭(2018)从认知失调视角分析了高职业声望从业者对职业污名的感知并影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职业污名的概念发端于对“脏活”的理解,并拓展了概念边界的外延。特别是高声望职业污名现象,其形成、结果及应对非常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低声望职业相比,高声望职业污名现象的发生机制和结果更值得探讨和反思。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是污名化职业从业者的职业感知、自我认知、社会资源、应对策略等,并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歹马害群:高声望职业污名形成机制研究[J]. 厉杰,吴粮牡.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9(07)
[2]高职业声望从业者职业污名感知和员工幸福感——基于认知失调视角[J]. 周晔,黄旭. 经济管理. 2018(04)
[3]公共知识分子的污名化:一个消费社会学的解释视角[J]. 文军,罗峰. 学术月刊. 2014(04)
[4]组织污名研究述评与展望[J]. 张斌,徐琳,刘银国.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03)
本文编号:3209214
【文章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0,3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职业污名的前因及应对
此外,还有学者将内容属性与其他职业特征结合起来,得到较为细致的职业污名形态。Ashforth,Kreiner,Clark和Fugate (2007)认为脏活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声望的作用,因此在实体、社会、道德三个层次的内容维度上又加入了职业声望维度,依据职业声望的相对高低和内容维度的三个层次交叉得到了2×3的矩阵。高声望职业是指那些处于社会较高阶层,具有一定正面影响力、公众形成普遍良好认知的职业。职业声望就像一柄保护伞,能赋予职业“地位盾牌”,使从业者免受或少受他人轻视(Ashforth et al.,2007)。但同时,高职业声望也蕴含着公众对这些职业的期望,公众往往对其持更高的道德评价标准。例如警察、医生、教师等一些维护公共秩序或从事可替代性较低、技术性含量较高工作的从业者。相较于普通职业或低声望职业,他们背负着更高的期望,受公众监督,一旦行为失当,往往更易引起公众关注。这样的细分使得理论探讨更具有话题性,可以很好地捕捉实践中的一些具体现象。例如,高声望职业从业者因为特定事件、现象或言论被冠以侮辱性称呼,对应于图1中的分区型污名或特异型污名。此种污名化现象对从业者有何影响?如何应对?这一分析视角突破了传统理论对脏活一概而论式的职业类型边界,使得职业污名现象更容易找到理论的对接点,从而在近年来越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例如,厉杰和吴粮牡(2019)基于事件系统理论,从事件的三个维度——强度、时间和空间探测了高声望职业污名表征的形成机制。文军和罗峰(2014)考察了公共知识分子这一“原本不该被污名化的群体”的现象、成因及影响;周晔和黄旭(2018)从认知失调视角分析了高职业声望从业者对职业污名的感知并影响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职业污名的概念发端于对“脏活”的理解,并拓展了概念边界的外延。特别是高声望职业污名现象,其形成、结果及应对非常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与低声望职业相比,高声望职业污名现象的发生机制和结果更值得探讨和反思。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是污名化职业从业者的职业感知、自我认知、社会资源、应对策略等,并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了多样化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歹马害群:高声望职业污名形成机制研究[J]. 厉杰,吴粮牡.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9(07)
[2]高职业声望从业者职业污名感知和员工幸福感——基于认知失调视角[J]. 周晔,黄旭. 经济管理. 2018(04)
[3]公共知识分子的污名化:一个消费社会学的解释视角[J]. 文军,罗峰. 学术月刊. 2014(04)
[4]组织污名研究述评与展望[J]. 张斌,徐琳,刘银国.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03)
本文编号:3209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0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