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亚文化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07:55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具有主体特殊、原因复杂、后果严重、影响深远等特点,预防青少年反社会行为,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事关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大局,青少年健康成长对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影响。因此对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防治,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亚文化理论与差异交往理论为出发点,应用深度访谈法与文献分析法,以HN省未成年犯管教所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对程度严重的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产生了关注,以期通过实证研究来探寻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部分内在机理。从群体亚文化视角出发,探讨青少年对不良群体亚文化的接触和对不良群体亚文化认同两个方面对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最后基于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结论表明,青少年对不良群体亚文化接触范围越大,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青少年频繁地与不良群体亚文化接触容易滋生反社会意识并且获得实施反社会行为的行为参照,青少年对于反社会行为会从被动的模仿者变成主动的传播者。青少年增加对不良群体亚文化的接触会影响其对不良亚文化的认同,长期浸淫在亚文化的环境中让其对亚文化习以为常,这种“习以为常...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与理论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低龄化特征突出
二、团伙化组织形式明显
三、反社会行为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
四、行为具有冲动性、盲目性
五、暴力倾向明显、手段残忍
第二章 群体亚文化接触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一、群体亚文化接触范围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二、群体亚文化接触频率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第三章 群体亚文化认同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一、群体亚文化认知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二、群体亚文化接纳度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预防策略探究[J]. 陈厚喜,邹玉菊. 理论前沿. 2014(09)
[2]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轨迹和狱内改造的保护因素[J]. 赵景欣,杨菲菲,张文新.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9)
[3]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J]. 谢芳琪. 学理论. 2012(21)
[4]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于淼,李冬梅.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07)
[5]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 臧刚顺.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4)
[6]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 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03)
[7]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J]. 戴国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2)
[8]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浅析[J]. 刘瑛. 法制与社会. 2009(07)
[9]社会转型期亚文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 阮雪梅. 世纪桥. 2008(12)
[10]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J]. 蹇璐亦,李玫瑾.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7(05)
硕士论文
[1]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 王作鑫.大连海事大学 2014
[2]关于包头市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管理研究[D]. 张思月.中央民族大学 2010
[3]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D]. 张慧凡.华东政法大学 2008
[4]青少年犯罪关键影响因素的探讨[D]. 伍妞.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13945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与理论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一、低龄化特征突出
二、团伙化组织形式明显
三、反社会行为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
四、行为具有冲动性、盲目性
五、暴力倾向明显、手段残忍
第二章 群体亚文化接触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一、群体亚文化接触范围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二、群体亚文化接触频率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第三章 群体亚文化认同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一、群体亚文化认知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二、群体亚文化接纳度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形势下青少年犯罪的特征、原因及预防策略探究[J]. 陈厚喜,邹玉菊. 理论前沿. 2014(09)
[2]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轨迹和狱内改造的保护因素[J]. 赵景欣,杨菲菲,张文新. 中国特殊教育. 2012(09)
[3]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J]. 谢芳琪. 学理论. 2012(21)
[4]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于淼,李冬梅.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07)
[5]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 臧刚顺. 心理科学进展. 2012(04)
[6]上海市青少年犯罪问题调查与对策研究[J]. 夏伯平,李梦莎,周美祥,刘智斌,黄晞建.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03)
[7]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J]. 戴国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2)
[8]青少年犯罪成因及其防范措施浅析[J]. 刘瑛. 法制与社会. 2009(07)
[9]社会转型期亚文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J]. 阮雪梅. 世纪桥. 2008(12)
[10]限于青少年期型反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J]. 蹇璐亦,李玫瑾.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7(05)
硕士论文
[1]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D]. 王作鑫.大连海事大学 2014
[2]关于包头市青少年犯罪现状与预防管理研究[D]. 张思月.中央民族大学 2010
[3]犯罪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D]. 张慧凡.华东政法大学 2008
[4]青少年犯罪关键影响因素的探讨[D]. 伍妞.华中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13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1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