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网络谣言的生成机理探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13:01
  在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网络谣言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成为影响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在社会转型时期,网络谣言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生成机理,这主要与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网络谣言自身具备的可信性特点。网络谣言表现出四个特点,即披着权威性的外貌、具备迷惑性的论据、涉及关怀性的主题和构筑故事性的情节等来增加其可信度。二是转型时期的复杂社会心态。个体情感的共鸣、集体记忆的唤醒和公众对政府信任感的不足等为网络谣言提供了潜藏的生存土壤。三是突发公共事件构成了网络谣言的触发情境。突发公共事件激发公众的信息渴求心理;借助了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特点;暴露出政府应对能力的缺陷,从而为网络谣言的表演提供了舞台。 

【文章来源】:理论月刊.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可信性:网络谣言的表现特点
    (一)披着权威性的外貌
    (二)具备迷惑性的论据
    (三)涉及关怀性的主题
    (四)构筑故事性的情节
三、社会心态:网络谣言潜藏的生存土壤
    (一)个体情感的共鸣
    (二)集体记忆的唤醒
    (三)公众对政府信任感的不足
四、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触发情境
    (一)激发起公众的信息渴求心理
    (二)借助了网络空间的开放性特点
    (三)暴露出政府应对能力的缺陷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造谣者研究——基于影响较大的118条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内容分析[J]. 袁会,谢耘耕.  新闻记者. 2015(05)
[2]信息公开与政治公议的合法化展开——一种关于“网络谣言”的宪政主义解读及解决思路[J]. 时飞.  科技与法律. 2015(01)
[3]转型期网络谣言传播过程及政府治理机制探析[J]. 黄文义,王郅强.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4(03)
[4]网络谣言刑法治理的反思[J]. 张书琴.  学海. 2014(02)
[5]网络谣言的政治诱因:理论整合与中国经验[J]. 郭小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3(03)
[6]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及其治理路径:基于传播心理的分析[J]. 张钦朋.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02)
[7]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以地震谣言为例[J]. 王国华,方付建,陈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8]谣言传播与社会冲突的内在逻辑探析——从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说起[J]. 黄毅峰.  理论与现代化. 2010(03)
[9]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及其应对[J]. 陈红梅.  编辑学刊. 2009(06)
[10]为“网络公众舆论”正名——关于“网上群体性事件”概念适当性的思考[J]. 邱建新.  江苏社会科学. 2009(06)



本文编号:3218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18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7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