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试析“善治”理论下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与户籍制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05 10:41

  论文摘要 在、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一些经验,而且在具体操作的技术层面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试点城市的居住证信息登记,可以全面的反映流动人口个人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就业单位、就业地点、居住地、婚育状况、户籍地、留居时间等基本情况)及其变化。从而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机关对流动人口的信息得以全面掌控,且便于和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保持及时沟通。在西方国家,社会中的每个公民均有一个一生不变的社会安全号码,其动态记载着个人的有关身份资料、教育阅历、供职变更、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之后进行全国联网,这在生活的不同场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这个号码是不能伪造的,其所记载的相关内容也无法更改。因此,人们为避免留下不良记录,都会严格遵守法规法纪和道德规范。
  (三)建立纵向良性互动、横向分工合理的科学行政架构
  善治,作为一种政府与公民协作的公共生活理想治理模式,倡导通过还政于民,,引导公民自愿参、积极合作构筑构筑理想的政治生活。以有效保障公共政策对于公共性的维护,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流动人口之所以难以管理,其根本原因在于受制于二元户籍,导致流出地和流入地两地政府机关都对流入人口情况不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形成了治理盲区,存在着“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的问题。因此,在一元化户籍制度框架下,建立纵向良性互动、横向分工合理的科学行政架构是流动人口治理的最佳途径和基本条件。换句话讲,就是在重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积极建立统一的流动人口之管理组织机构,努力实现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之管理目标。对此,各级政府机关要在立足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有效整合管理资源。同时,在梳理制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相关政府职能。
  首先,要根据居住证登记的流动人口相关信息,建立、完善与之有关的住房、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政策法规体系和具体实践措施。改善流动人口工作、生存、生活面临的困难局面,使之对城市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自觉遵守相关公共规则、法律制度。另外,要尽快构筑统一、完善、约束力强的政策、法律法规框架,使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从而规范管理者与管理对象双方的行为,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在法律框架内做到主体行为自律和规范。管理者唯有做到依法执法、准确执法、人性执法。才能被被管理者认同和接收。自觉立足于公平、公正视角践行公民责任和义务。
  其次,民主政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效能。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推进流动人口自组织组织建设,还政于民,通过建立以企业、社区为单位的志愿管理服务机构,以有效的弥补政府管理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我服务。

  四、结语

  总之,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具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国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受结构性、功能性以及来自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排斥,长期陷于一种相对剥夺的困境,并且由于受到户籍制度限制难以改变,形成社会排斥恶性循环,隐藏着巨大的社会不稳定风险。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必须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建立起体现公平正义的统一标准、统一制度的居住证制度,使之方便于我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本文编号:32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6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e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