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的成长与省思
发布时间:2021-07-12 03:17
饭圈是青少年最真实的一种生活方式,呈现出基于年龄要素而产生的差异文化的特点,因而,可将其视为一种当代青年亚文化。饭圈文化形成了"爱"的自组织结构,发挥出有限权力强制力,但其群体决策权、所有权、控制权旁落,娱乐资本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因此,要使饭圈文化步入主流文化,不仅需要拥有独特的话语表达和行为风格,还需具有吸纳形塑更广泛社会群体的理性、规则,以及实现共同价值目标的资源与能力。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饭圈控制系统图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爱、尊重等需求,自我实现居于需求的最高层次。[31]饭圈将爱的情感投射于偶像之上,因偶像满足了他们的多种诉求——如理解、爱、尊重。爱偶像代表着他们对青春价值的肯定:爱美、好玩、励志。爱偶像填补了他们对梦中伴侣求之不得的缺失。爱偶像更传递出他们达成目标、实现自我的渴望。深入探究这种执爱的原动力,“自恋性自我映射”(narcissistic self-reflection)理论可以打开一扇理解的天窗。历史学家拉什(Christopher Lasch)指出,消费主义催生自恋文化,其重要支撑就是媒介和粉丝。桑德沃斯(Cornel Sandvoss)进一步认为,在自恋心理之下,粉丝对于对象会产生“自恋性自我映射”,通过寻找共同点,他们会把自身的体貌特征、经历、价值信仰投射到对象身上,对象因此成了自我的延伸。一方面,消费为自我认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符号资源;另一方面,消费又将自我整合进经济、社会和文化主导的秩序中。[32]不仅如此,亚文化成员借助组织、借力算法技术相互辨认、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更可快速产生有效的自我引导,领悟到自我类群体的强大。这样一来,社交中的自我便充满乐趣——既拥有影响他人行为、制造事件的能力,又能够让成员摆脱作为个体的孤独无力。于是,“爱”的自组织成就了青春梦想,怂恿着文化个体如飞蛾一般扑向饭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饭圈文化”下青年主体意识的建构[J]. 袁志香. 人民论坛. 2020(14)
[2]饭圈女孩“进化”的行动逻辑与“共意”建构[J]. 陈丽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3]我国饭圈亚文化现象的危害及其引导路径[J]. 徐甜. 新媒体研究. 2020(08)
[4]饭圈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粉丝文化2.0[J]. 仇玉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08)
[5]国内“饭圈”的自我建构及功能价值分析[J]. 刘迅,张喻萱. 四川戏剧. 2020(03)
[6]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J]. 胡岑岑.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2)
[7]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及“关键词”研究给予中国的意义[J]. 刘继林.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8]西方消费理论视野中的粉丝文化研究[J]. 杨玲. 长江学术. 2011(01)
[9]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J]. 亨利·詹金斯,杨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本文编号:3279088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饭圈控制系统图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生理、安全、爱、尊重等需求,自我实现居于需求的最高层次。[31]饭圈将爱的情感投射于偶像之上,因偶像满足了他们的多种诉求——如理解、爱、尊重。爱偶像代表着他们对青春价值的肯定:爱美、好玩、励志。爱偶像填补了他们对梦中伴侣求之不得的缺失。爱偶像更传递出他们达成目标、实现自我的渴望。深入探究这种执爱的原动力,“自恋性自我映射”(narcissistic self-reflection)理论可以打开一扇理解的天窗。历史学家拉什(Christopher Lasch)指出,消费主义催生自恋文化,其重要支撑就是媒介和粉丝。桑德沃斯(Cornel Sandvoss)进一步认为,在自恋心理之下,粉丝对于对象会产生“自恋性自我映射”,通过寻找共同点,他们会把自身的体貌特征、经历、价值信仰投射到对象身上,对象因此成了自我的延伸。一方面,消费为自我认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符号资源;另一方面,消费又将自我整合进经济、社会和文化主导的秩序中。[32]不仅如此,亚文化成员借助组织、借力算法技术相互辨认、相互学习、相互补充,更可快速产生有效的自我引导,领悟到自我类群体的强大。这样一来,社交中的自我便充满乐趣——既拥有影响他人行为、制造事件的能力,又能够让成员摆脱作为个体的孤独无力。于是,“爱”的自组织成就了青春梦想,怂恿着文化个体如飞蛾一般扑向饭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饭圈文化”下青年主体意识的建构[J]. 袁志香. 人民论坛. 2020(14)
[2]饭圈女孩“进化”的行动逻辑与“共意”建构[J]. 陈丽琴.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3)
[3]我国饭圈亚文化现象的危害及其引导路径[J]. 徐甜. 新媒体研究. 2020(08)
[4]饭圈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粉丝文化2.0[J]. 仇玉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08)
[5]国内“饭圈”的自我建构及功能价值分析[J]. 刘迅,张喻萱. 四川戏剧. 2020(03)
[6]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J]. 胡岑岑.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2)
[7]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及“关键词”研究给予中国的意义[J]. 刘继林.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8]西方消费理论视野中的粉丝文化研究[J]. 杨玲. 长江学术. 2011(01)
[9]大众文化:粉丝、盗猎者、游牧民——德塞都的大众文化审美[J]. 亨利·詹金斯,杨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本文编号:3279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shgj/3279088.html